錢江晚報:“墨子”上天,傳承落地

高路

2016年08月16日08:42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墨子”上天,傳承落地

  世界首個量子通信衛星即將升空了,這項科技成就的偉大之處怎麼形容都不過分,它屬於那種將夢想變成現實,能改變人類未來的那一類發明。

  量子衛星渾身散發著迷人的氣息,當然首先來源於它本身。根據實驗驗証,具有糾纏態的兩個粒子無論相距多遠,隻要一個發生變化,另外一個也會瞬間發生變化。量子衛星就是基於這樣的理論,在通信行業的應用。這項技術的前景是驚人的, 無論是傳播距離還是速度,都是傳統通信手段無法比擬的。科幻小說《三體》就曾經描寫過這種神奇的事情。來自遙遠星球的向地球發射了粒子,借助粒子的這種糾纏效應,兩顆相隔遙遠的星球建立起了聯系。

  這種神秘感也來自於它的名字,墨子是誰,大家都知道,兼愛非攻一直是中華民族血液中的一部分。但墨子同樣也是科學家,在天文數學方面成就頗豐,《墨子·公輸》記述了墨子用智慧說服楚國大夫公輸盤和楚王放棄意欲侵略宋國的企圖: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輸盤即魯班,魯班是技師的鼻祖,不管是魯班還是墨子,都是中國古代理性和科學的代表。用墨子來做這顆衛星的名字,可謂恰如其分。

  量子衛星取了這個名字,也同時把這種古老的科學精神與現代科學精神做了對接。古代的墨子和今天量子衛星,恰如不同時空中的兩個粒子,它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一般認為,中華民族一向是比較缺乏科學精神的,我們習慣於以中庸之道來理解自然和社會,差不多就行了,不求精確不問源由。宋代好不容易產生的一點格物致知的理性思維,也被引入到了“存天理滅人欲”的歧路上去。

  這種對科學精神的漠視一直到現在仍然左右著一些人的行為。不求精確,不求定量﹔重經驗判斷,忽視數據的積累﹔喜歡下結論不擅長實証,我們也缺乏對科學的熱情、對科學的敬畏。實用至上,功利至上,不能說這樣有多不好,但一個民族光顧著眼前的這點東西顯然還不能撐起偉大來。我們需要在民族氣質中注入更理性的成分,而科學無疑是最好的東西。

  就在量子衛星准備升空的時候,社會正以極大的熱情關注著娛樂圈誰背叛了誰的那點破事,娛樂圈裡的是是非非固然有趣,但當你感嘆世事無常,為人性的復雜糾結的時候,不妨仰望一下頭頂的天空。“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在深邃的太空和奇妙的大自然中,藏著人類真正的追求。

  發明量子衛星的科學家之一潘建偉是浙江東陽人。東陽也有一群民間藝人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留下過足跡,東陽的木雕東陽的木匠。我想,在這種精益求精的文化傳承中,是有某些千絲萬縷的聯系的,那是對自然的探索,對規律的尋找。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