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的冬天綿長又濕冷,但飄雪的時候又美好得像個童話,《海洋之歌》裡有著沉郁洶涌的大海,也有著陰暗幽冷的森林,在小男孩本去尋找妹妹西爾莎的路上,也會穿過旺盛茂密的草地……《海洋之歌》裡的四季,給人的感覺是含混的,但整體色調上的冷,還是容易讓人產生悲劇的印象。
悲劇是這個故事的基調。海豹精靈媽媽在產下女兒西爾莎之后消失,傷心的爸爸以酒澆愁、喪失斗志,忌恨妹妹的哥哥對西爾莎缺乏關照,而隻有找到海豹外套才能開口說話、唱歌的西爾莎,唯有用倔強對抗這個世界。如果沒有大事件參與,這種悲劇格局就不會被打破。
在這個簡單的以哥哥和妹妹主導的故事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悲劇背景,由流行於愛爾蘭的凱爾特神話體系構成。神話中的貓頭鷹女巫瑪查,為了避免自己的巨人兒子整日傷心流淚,把他變成了石像,瑪查自己也為了躲避內心痛苦,變成了半石人。在瑪查的情感認知當中,“感情”是害人的東西,如果沒有感情,就不會痛苦。
本和西爾莎也有變成石像的可能,因為他們中間有誤解甚至是恨,但他們並沒有因此成為瑪查的囚徒,因為有堅定的愛的存在,在指引他們去尋找母親,尋找兄妹之間的和解。《海洋之歌》之所以讓觀眾感受到了愛與溫暖,是因為它刻意突出了“愛”的成分,用“愛”架構了影片的主情節,影片的悲劇背景與元素,成了“愛”的陪襯,使得“愛”顯得愈加珍貴。
電影沒有交代人類父親與海豹母親的愛情來歷,也會給人留下這樣的疑惑:為什麼哥哥可以是個正常人類,而妹妹卻是半人類。也許這是所有童話故事刻意不去解釋的一件事情。人與人類的化身(比如美人魚、狐仙)談戀愛,這本身就充滿了不確定性,在東方,尤其是創作悲劇的好題材。但《海洋之歌》之所以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在於它超越了這種非正常感情天然具備的傳奇性,而竭力把它落到現實層面的家庭價值觀中來。
《海洋之歌》的獨特,除了它用復雜的神話體系,來映襯簡單的故事,用質朴的情感,去解決復雜的問題之外,它最大的獨特還在於樹立了一種完全與眾不同的動畫風格。在好萊塢動畫統治全球的時候,《海洋之歌》用另外的形式與內涵,展示了動畫片的藝術魅力,剔除所謂的商業元素之后,擁有了一種純淨的美,直擊人心的動人。
《海洋之歌》給中國動畫可以帶來這樣的啟示:本土文化是動畫創作的最好背景,基於本土文化展開的故事,會讓電影擁有沉靜、含蓄的力量,讓觀眾產生厚重的文化共鳴。當然,想要創作出符合現代觀眾內心需求的動畫片,還要有觀察與思考的能力,讓一個活躍的故事與悠久的文化產生互動,這樣的電影,才是有魅力的、時尚的,有機會成為經典的。 (韓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