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賈樟柯在微博曝出與剛去世不久的伊朗名導阿巴斯的合照,並配文:“走好,阿巴斯!”據悉,賈樟柯貼出的合照為2011年戛納電影節上兩人的合影,當時賈樟柯執導的《海上傳偶》首映,阿巴斯也現身慶功派對。網友們也紛紛留言悼念。
從來沒在國內院線看到過他的電影,但在他去世之后,還是有不少媒體與無數影迷對他進行懷念,他是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一位伊朗導演,是一位享譽世界的電影工作者。
阿巴斯最具知名度的作品是1997年幫他收獲一座金棕櫚獎杯的《櫻桃的滋味》,這部用平淡無奇的對話來講述自殺話題的電影,被認為是文藝電影的教科書。但縱觀這次被影迷頻繁提到的影片,如《讓風帶著我起飛》《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橄欖樹下的情人》等,無不是文藝片裡的翹楚,他一生所拍攝過的電影片單,更是從頭文藝到尾。由此不難理解,這位伊朗導演在中國的影迷,是一個怎樣的群體。
阿巴斯去世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起的所謂“刷屏”,其實也隻能算作影迷圈子內的閉環傳播,和商業大片導演享有廣泛知名度不一樣,阿巴斯隻能算一位在小眾群體內享有盛譽的導演,或正因為如此,一些隻看過少許他電影的人,也願意在此刻分享有關他的評論和相關信息,不可避免的,阿巴斯的去世又使得他成為一個標簽,被用來劃分商業與文藝、通俗與高雅的界限。
這麼說並無任何別的意思,事實上,恰恰是阿巴斯的刷屏,能夠引起人們對電影本質又一次深深地思索,在商業片大行其道、文藝片艱難生存的時代,阿巴斯和他的電影片單,是一個沉默但又強大有力的聲明,他和他的電影,在堅守著或者放大著電影這一文化產品的精神價值,電影的深沉主題、深邃立意,以及電影所帶來的心靈沖擊、生命體悟,是不可以劃歸為“娛樂”功能的。雖然電影的最大功用是幫助人們打發時間、用於社交,沒有太高“娛樂”功能的電影甚至會被極端者批評為“罪該萬死”,但如果不是阿巴斯這樣的電影人,堅持把電影當成一種宗教來信仰,電影的魅力就會大打折扣。
阿巴斯曾是一名孤獨症患者,他在講述自己的童年時,說到過自己在小學時,沒跟任何人說過話,包括向同學開口借一塊橡皮的話也沒說過,但這無損他擁有一個完整、豐富的精神世界,他的強大屬於精神層面的強大,屬於表達能力方面的強大,他用細致、從容的心靈感受著世界,並把自己內心細膩的圖景,一幀幀地呈現於銀幕之上。有人晒出了阿巴斯的攝影作品,道路與樹木,是最常見的兩個主題,其攝影作品所傳遞出的靜謐,十分令人震撼。如果作品是一個人的氣質外延,那麼隻能這麼形容:阿巴斯已經把自己牢牢地烙進了他所有的作品裡。
2017年,阿巴斯將有一部飽含中國元素的電影《杭州之戀》完成,現在《杭州之戀》已經看不到了,阿巴斯一生留下了15部長片和11部短片,不算高產,但多屬優質,這位一生隻拍好電影的導演,將會被長久地記得,永遠地懷念。
(韓浩月)
□微語
@阿力木江sc:“電影始於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這是讓-呂克·戈達爾對於這個偉大的電影人的評價。
@大雕的麥田:阿巴斯的去世,標志著整個電影偉大時代的結束。缺少大師並不是這個時代的悲哀,而是時代所發出的哀鳴。
@趙元in-scene:驚聞阿巴斯去世。還期待他的《杭州之戀》呢,千古遺恨。
@v菜花兒:曾說過唯一一位所有作品都是五星愛的導演阿巴斯,今天去世了。他的電影有種奇妙的詩意,隱藏在寫實
的長鏡頭之下,是另一個世界的嚴密與完整﹔長鏡頭也不是人人都能來的長鏡頭,節奏的把控劃分出藝術家與平庸之輩。老年的大師級導演,且看且珍惜,看一部少一部。下午重看《如沐愛河》緬懷導演。
@衣米妮子:電影大師阿巴斯去世了。阿巴斯是個奇跡。很多影像還要重溫,仿佛那櫻桃的滋味。
@愛吃愛睡愛做夢的抱:阿巴斯去世了,想到大學時看他的“伊朗三部曲”——《櫻桃的滋味》、《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橄欖樹下的情人》。那份來自伊朗的純粹之美、簡朴的故事、溫暖的構圖、流暢的長鏡頭、無處不在的人道主義關懷,給人最單純的感動。或許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吧,可以暫時讓人超脫所在時空的限制,擁有別樣的體驗。
@經典影燕:從面包小巷裡走來,櫻桃的味道猶在,我們深愛的東西會一直深愛,即使在他死了以后——紀念伊朗導演阿巴斯。
@愛笑-Vitamin:熱搜被所有的娛樂新聞排滿,以至於沒人意識到你已經離開。不過沒關系,你向來就是不喜熱鬧的人。之前看你的片子會覺得沉悶,但你總有本事讓我把你的影片看一次又一次,你的過客,你的橄欖樹下的情人,你的如沐愛河,一度治愈我,所以謝謝你。我想你走之后,評價電影會有一個新的詞:這部電影很阿巴斯。
@安托萬的眼神:阿巴斯電影總是有一種魔力,就是那種你想原樣復制他的電影,卻發現無法復原他的精神力。冷漠的,間離的,哲學的,感動的。在真實與虛幻之間,徘徊著。別人是在拍電影,而他卻是思考電影。不斷探索電影本質的同時,純粹、純真、純朴的影像風格,生生長流在簡易的長鏡頭下,至此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