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筑牢法治防线,让非法社会组织无处遁形

以“公益慈善”之名骗取民众捐款,假冒正规组织兜售有噱头的证书,打着“中华”“全国”等名头招摇撞骗……一段时间以来,总有各种不法社会组织利用具有迷惑性的身份欺骗大众,不仅损害群众利益,也消解合法组织的权威性,令人深恶痛绝。
近日,民政部对《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进行完善,出台《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修订后的《办法》,针对当前执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层面提出改进措施,旨在为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法制保障。
2018年以来,民政部联合公安等部门先后开展了三次专项行动。特别是2024年,各级民政部门依法处置非法社会组织1066个。但非法社会组织依然“前仆后继”,并不断出现新形势、新特点。比如隐蔽性强,发现难、取证难;违法成本偏低,被取缔后换个“马甲”继续开展活动等。这就要求,监管力度需不断强化,打击整治工作要不断向纵深发展。
此次《办法》的出台可谓是积极回应社会的呼声。《办法》从打击对象、责任分工、执法程序、执法措施等方面进行明确规范,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整体效能。比如,规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取缔工作,上级机关在必要时可直接介入;同时,对需取得许可证或批准文件而未依法取得的组织,明确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理。厘清责任分工,既能避免监管空白,又能让执法工作有章可循。再如,细化取缔决定作出程序,增加法制审核、案件调查终结报告等相关内容。调整优化程序,提升规范化水平,有助于充分保障执法公正。
抵制非法社会组织,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相关部门负责人提醒,在参加社会组织活动前,可以到“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或者“中国社会组织动态”政务微信进行查询,凡是查不到的,就要提高警惕。如果发现非法社会组织线索,要积极投诉举报,让其无处藏身。
惩恶方能扬善,打击非法才能保护合法,压缩非法社会组织生存空间就是对合法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持。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国共登记社会组织87.9万家,这些社会组织在推动经济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和激发社会活力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净化社会组织生态空间是社会建设与治理的应有之义,更事关着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随着全社会共同抵制非法社会组织的良好氛围日渐形成,我们将看到社会组织的生态环境日趋清朗,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向前迈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