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关于婚育,代际沟通很重要(社会杂谈)

吴雪聪
2025年02月08日05:2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每逢过年,儿女的终身大事总是绕不开的家庭议题。“有对象了吗”“啥时候生娃”……亲戚在饭桌上的一连串“灵魂拷问”,让许多年轻人直呼“招架不住”。网络上,催婚、催生等话题频频引发热议,折射出不少家庭内部“父母催,子女烦”的沟通困境。

  家庭,是婚育的第一单元。在“家文化”浓厚的中国社会,婚育不仅关乎个体幸福与社会发展,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命运与际遇。正因如此,在家庭内进行有效的代际沟通才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改变这场关于婚育的“追与逃”呢?不妨先放下两代人的差异表象,透视双方真正的情感需求。

  要沟通,首先要理解初衷。父母究竟为啥要“催”?说到底,大多数父母盼着孩子结婚生子,其实是对孩子能拥有稳定保障的一份希冀与牵挂。老一辈从资源匮乏、社会保障薄弱的时代走来,将婚育视为抵御社会风险的“安全网”,这才希望将自己朴素的经验复制给下一代。或许,一些父母的催促状似疾风骤雨,但这恰恰反映出其内心深处,始终渴望与儿女保持情感联结的那一份焦虑与热忱。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唠叨”和“反复”,可能只是无处释放的关怀。

  那么,子女又为何会“烦”呢?其实,许多年轻人并非有意逆反,而是催促的外力戳中了自己的婚育焦虑。儿女何尝不想让父母少些费心?但是,“三十必须而立”“大龄不能单身”“适龄就要生子”……这些声音里的“时刻表”,对年轻人亦是一种“紧箍咒”。毕竟,相较父辈,现在的时代环境已大有不同。爱情本就是一个复杂的命题,何况婚育还掺杂了经济成本、关系维系等现实因素。对于那些尚在婚育迷雾中摸索的年轻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根驱赶其盲目向前的鞭子,而是一颗允许其适时驻足、等待的体谅之心。

  相互理解,这是代际沟通的第一步,在婚育这件事上,两代人还需要更多的平等意识。要知道,父母与子女之间,并非是干涉和反抗的对立面。只有双方都将对方视为平等的个体,代际交流的有效基础才能形成。

  平等是双向的。一方面,长辈不能因为自己有更多的人生经验,就用一种上位者的姿态去评判、指点甚至命令晚辈;要允许子女自己定好盘子、理清路子,让晚辈感受到关心之切,而不是秩序之压、规范之严。另一方面,子女也不能武断地给父母的所有经验打上“落伍”标签。当冲突发生时,与其沉默和回避,不如主动解释自己的婚育观,向长辈适当分享生活现状,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长辈误解。父母理解了,催婚、催生的音量自然就小了。

  在婚育这件事上,父母不是铁板,子女亦非顽石。不同的社会土壤,让两代人孵化出了对爱、责任和婚育的不同认知。虽然,代际差异可能是分歧的源头,但有时亦能转化为一个家庭达成幸福新共识的契机。不妨多点耐心,让沟通弥合两代人的分歧,让更加健康的婚育观念保障千万家庭的和谐幸福。

(责编:袁勃、赵欣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