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学在细节(暖闻热评)
【关键词】地铁站里的“美术馆”
【事件】上海地铁龙华中路站,西班牙画家华金·索罗亚近50件作品以原尺寸复制品形式展出,带领观众开启一趟富有异域风情的光影之旅。陆家嘴站,法国艺术家法布里斯·伊贝尔在景德镇创作的两幅彩绘瓷釉壁画展出,中国手工艺与法国艺术碰撞出别具一格的灵感火花。在行程中和美不期而遇,地铁站里的“美术馆”赢得了市民和游客好评。
【点评】
“真没想到,地铁站竟成了‘美术馆’。”置身于上海地铁龙华中路站的“美术新空间”,市民郭先生有穿越之感。展览不设置“一米线”,观众可近距离欣赏画作细节。每幅作品都有专业导赏及二维码,扫码就能在手机等移动端体验互动内容。展览虽然布置在人来人往的地铁站,但质量丝毫不打折扣。地铁这一穿梭于都市的交通脉络,奏响了艺术与生活的奇妙交响。
不只是上海,也不只是地铁。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都在探索将艺术作品引入公共空间。李苦禅《盛夏图》、王雪涛《松鹤图》等19幅名家画作在北京站亮相,笔墨丹青与建筑之美相映成趣。在广东广州,公交公司联合音乐曲艺团、名家工作室推出粤曲、粤语相声等主题线路,市民乘车可沉浸式欣赏非遗艺术。在福建福州,默剧、山歌对唱、高甲戏等传递街头演艺的独特魅力。从交通枢纽到社区公园,从街巷里弄到商业中心,城市生活涌现越来越多艺术元素。
一座宜业、宜居、宜游的城市,既应具备完善的物质设施,也需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相比于陈列于画廊、呈现于剧场,展览与演出嵌入城市公共空间和市民生活场景,融通了艺术空间与生活空间,能在日用而不觉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方面,这为城市增添了一抹文化韵味,让更多人有机会邂逅艺术、享受一份惬意的精神茶歇。
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开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多元载体,降低了解艺术、品鉴艺术的门槛与成本,为艺术传播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助力艺术更好实现其社会功能。
除了推动艺术作品“破界出圈”,城市及其公共设施本身,亦可被视作一种特殊的审美空间和文本。近年来,城市美学方兴未艾。在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各环节,不妨将审美功能作为重要考量因素。
浙江杭州,东山农贸市场经过更新改造,融入远山青黛的风雅宋韵,化身集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于一体的优质商业空间。北京西城杨梅竹斜街,艺术家团队利用闲置空间打造“胡同花草堂”,鼓励居民共享花草景观,推动邻里关系改善。从实践看,通过各种小细节、小改造,因地制宜扮美城市空间,就能让城市生发出更旺盛的文化生命力,让人们拥有更强的幸福感、归属感。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有机而复杂的“生命系统”。期待更多美的元素在城市中接续涌现,让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怡然、丰足。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03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