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为社会工作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提供学理支持

2024年11月18日06: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8日 第 13 版)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8日 第 13 版)

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加强社会工作、怎样加强社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阐明新时代社会工作的根本原则、价值取向、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基础保障等,指引我国社会工作取得重要成就。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科学指引,加强对社会工作的研究,为社会工作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提供学理支持。

——编 者

更好服务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学苑论衡)

王思斌

社会工作对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扩大社会参与、协调社会利益、防范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取得重要成就。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围绕形成做好社会工作的强大合力加强研究,更好服务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取得重要成就

我国社会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的。改革开放后,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社会工作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并从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这对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推动我国高等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不断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促进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为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对社会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发挥社会工作自身优势,更好为困难群众和其他有需要的群众提供专业服务;另一方面,要求社会工作积极参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党中央把社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广大社会工作者积极努力,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取得重要成就。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社会工作形成了主要包括行政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类社会工作等共同发展的格局。其中,行政社会工作主要是各级党政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行政手段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提供社会工作服务;专业社会工作主要是受过专业培养和培训的社会工作人员,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理念、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类社会工作主要是社会成员在本职工作之外开展的,旨在惠及社会成员、促进社会发展的服务工作。在党的领导下,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工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增进人民福祉、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有力支撑。加强对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成就的研究、加强对好经验好做法的总结梳理,能够为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我国社会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加强社会工作、怎样加强社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新时代社会工作的根本原则、价值取向、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基础保障等,为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负责统筹指导人民信访工作,指导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统一领导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党的工作,协调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指导“两企三新”党建工作,指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省、市、县级党委组建社会工作部门,相应划入同级党委组织部门的“两新”工委职责。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工作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工作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工作的格局更加完善。根据不同主体的职责和功能,各级党委(党组)加强对社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地和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协同联动,广大社会组织特别是社会工作机构发挥优势提供专业服务,志愿服务事业生机勃勃。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比如,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更好发挥社会工作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凝聚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更好满足广大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又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中的作用,才能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总的来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适应,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要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实现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社会工作大有可为,我们必须增强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贡献。

加强统筹、形成做好社会工作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领域和部门,需要在统与合两个方面下功夫。统就是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社会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合就是要加强社会工作参与各方的协同合作,形成做好社会工作的强大合力。

当前,随着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的建立,社会工作的使命任务和社会工作部门的职责定位进一步明确,做好统与合已经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一是分量作用更重。我们党把社会工作提高到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高度,明确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社会工作是全党共同责任。二是整体效能增强。通过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促进社会工作高效统筹协调,可以有效整合社会工作力量,提高社会工作的整体效能。三是统筹领域扩大。社会工作部门统筹抓好包括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等的各项社会工作,可以拓展和深化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的空间。四是功能职责明确。社会工作部门在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建强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同时,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可以在凝聚服务群众上发挥更大作用,不断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同时也要看到,促进社会工作高效统筹协调、形成强大合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顺。要总结运用好已有的社会工作成果,围绕推动社会工作各方力量有机结合,突出重点,加强研究,为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加强对增强社会工作部门效能的研究。社会工作部门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内部各单位在行动目标、功能定位上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履职尽责。为此,可围绕推动信访工作、人民建议征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等工作的协同配合开展研究,统筹加强对高素质信访工作队伍、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志愿服务队伍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同时可以研究借鉴专业社会工作的经验和思路,增强社会工作部门的工作效能。

加强对发挥社会工作部门统筹协调作用的研究。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需要社会工作部门的有效统筹协调和指导,需要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的积极作为、协同联动。为此,要围绕如何更好发挥社会工作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如何促进社会工作部门与其他相关各方的交流互动、如何更好激发其他相关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等加强研究,助力把社会工作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

加强对综合用好优质社会工作资源的研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服务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他们拥有强烈的服务意愿和职业水平,在惠民生暖民心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我国志愿服务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成为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应该以更宽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综合运用好优质社会工作资源。为此,要围绕促进各类社会工作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新加强研究,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目的是通过切实发挥社会工作的职责使命,不断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了解民情、加强服务、凝聚民众,进一步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要清醒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广大社会工作者既要吸收借鉴国外的有益成果,更要进一步站稳中国立场,从我国实际出发,直面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整合各方社会工作力量,开展深入实践,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工作新局面。

(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与时俱进深化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研究

关信平

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对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夯实国家治理基层基础、进一步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是保证社会工作有效运行、推动社会工作事业有序发展的制度体系。建立起科学成熟的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协调各方力量,激励引导社会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完成各类社会工作任务,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加强对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的研究,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提供学理支撑。

我国社会工作思想与实践古已有之。比如,《礼记》中讲“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描绘的就是一幅社会化保障人们生活的图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仁爱思想等,以及我国历史上的保息六政、社仓等活动,都是体现社会工作元素的思想和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政部门和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都不同程度承担着社会工作职能,同时城市企事业单位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群众性工作,共同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这种体制机制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对社会工作发展提出新的要求。1987年,民政部组织召开“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论证会”,并成立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中心;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各方推动下,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加速发展,社会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建立,推动社会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党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二十大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出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省、市、县级党委组建社会工作部门,这是党的社会工作领导体系的重大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等改革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中央层面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信访工作条例、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为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工作的成效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大战大考中得到充分展现。

总的来看,我们党与时俱进深化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不断丰富社会工作的内涵,不断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同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相比,我国社会工作还亟待进一步加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与时俱进深化对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推动社会工作取得新成就。

围绕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研究。新时代社会工作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和部门多。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既能够推动相关领域各个部门各类组织积极发挥优势和作用,又能够加强相互之间的统筹协调。为此,可围绕如何健全党对社会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如何发挥各级社会工作部门对社会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作用等加强研究,不断提高党领导社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围绕做好基层社会工作加强研究。社会工作面对群众广泛、联系群众密切、服务群众直接,大部分都是在基层开展,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社会工作的质量,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基层社会工作主要是通过在社区设立社会工作组织或岗位、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设立社会工作相关部门或岗位、依托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开展服务等方式开展。这些方式各有特点,同时也面临“小马拉大车”等情况。为此,可围绕如何在进一步发挥现有优势的同时补齐短板加强研究,同时应及时总结梳理各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四下基层”制度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围绕新兴领域党的建设加强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壮大,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已达8400万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他们的业务模式、组织方式、人员结构的变化等,推动党组织的建设与行业发展、业务发展有机融合,把各领域的党员群众吸引过来、组织凝聚起来,是新时代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能够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合力。为此,要探索推进“两企三新”党建工作的有效路径,深入研究如何创新党组织设置和工作方式、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等,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围绕建强社会工作者队伍、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深化研究。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可围绕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健全社会工作者职业标准、专业职称体系等深化研究。同时,加强对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的总结提炼,推动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社会工作学科的范围内容,健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制。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围绕如何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联动配合的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如何更好培育志愿文化、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等加强研究,能够更好推动志愿服务在各领域各展所长、各尽所能。

(作者为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社会学支撑(学术随笔)

黄晓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各国治理实践,如果社会治理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整个社会也可能陷入动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作出战略部署,提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也能够为破解各类难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提供重要支撑。当前我国社会日益开放、流动、多元,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深化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研究,不仅可以推动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也能够从多个维度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学理支撑。

以理论成果服务基层治理创新。社会学理论认为,激发全体人民的活力和拥有良好的秩序是实现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条件。我国社会学者立足本土,围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社会活力迸发相统一、相协调,在加强社会整合、推动多元利益协商、有效激发社会活力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比如,对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进行研究,鼓励引导更多元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人居环境改善;又如,通过研究发现,加强决策者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联系,有利于增进相互信任、形成社会共识,使社会在快速发展进步、面对外部挑战时依然能够保持凝聚力;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社会学研究者参与下,一些基层党组织充分运用社区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制度,找到居民感兴趣的公共议题,通过推动广泛参与和讨论,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增进了党和基层群众的联系。这也为广大居民持续参与公共议题讨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成为党建引领下社区群众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生动实践。

以田野调查服务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田野调查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强调通过参与观察和资料挖掘对社会事件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就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也包含众多党员。如何满足这些新就业群体对党建工作的需求,确保党建工作全覆盖,成为近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一些研究者聚焦外卖小哥、网络主播、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群体,运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田野调查方法,对其工作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展开深入研究,梳理了他们的日常交往习惯、主要公共服务需求等重要资料,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依据。比如,有的研究发现,高速公路服务区是货车司机在工作中休息调整、与同行交流互动的主要场所,这启发一些地区的基层党组织把党群服务阵地建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在解决货车司机急难愁盼问题、增强货车司机从业获得感的同时,有效开展党建工作;还有的研究发现,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对便利工作的充电服务、休息场所以及增强职业归属感等方面具有较强需求,这启发一些基层党组织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为切入点,更好把这些从业者团结凝聚起来。总的来看,我国社会学者充分运用田野调查中的发现,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

以大型调查数据服务增强基层党组织功能。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目的就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需要准确了解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着力点精准改善相应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社会学大型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可以为持续改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持。过去几十年来,我国社会学者持续努力,建立起了一些全国性大型调查数据库,如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北京大学组织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西南财经大学组织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等;还有一些机构针对重点城市或区域开展了长期跟踪调查,如上海大学组织的“上海都市社区调查”。对这些大型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揭示老百姓对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变化情况,进而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重要的目标提示。例如,一些机构开展的基层治理效能评价研究,对公众心目中基层治理效能进行了细致“画像”,为完善公共资源投入方式提供了启发。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未来的社会组织方式还将发生许多深刻转变,我们要对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进行更深入研究。要围绕新技术环境下如何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如何激发和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参与基层治理、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设置公共议题等加强研究,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更多更坚实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8日 第 13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