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信息化,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深化数字便民惠民服务,加强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是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十四五”时期,信息化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规划》的出台,旨在抢抓信息革命机遇,加快信息化建设,激发中医药行业新发展活力,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互联网中医院、中医云诊间、智慧中药房……近年来,坚持“融入、整合、跨越”发展思路,信息化支撑中医药为群众带来便捷医疗服务。截至2020年,81.96%的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电子病历系统,94.08%的建立了门(急)诊医生工作站,95.36%的建立了住院医生工作站,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达46.53%。在信息化的引领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治未病、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医辅助诊疗、中医临床研究分析等系统得到应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步入数字化新征途。
这是中医传承的梦想,这是中医创新的远征。信息化成为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当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应用,为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互联网+中医药”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了更大可能。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发展面临着“数据壁垒”和“兼容梗阻”的困境,基础设施、数据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短板弱项,中医药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深入等问题仍较突出,与数字中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民健康信息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古老的中医药如何乘上信息化的快车,在现代化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规划》提出“融合发展,协同共享”。“一抓一大把,一煮一大锅,一喝一大碗”的传统印象,反映了中医药学立足整体、把握宏观,有点像绘画中的“大写意”。而信息化手段就是中医药融入现代生活的转换“接口”,帮助导出清晰的数字“工笔画”。比如习医者常把脉诊作为难以攻克的大山,时常发出感叹:“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如果人体脉象能以数字化呈现、记录、分析,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脉象,“指下难明”将不再是道难解的方程式。为此,推进中医药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探索构建中医药与数字化融合的多元场景,统筹推进中医药数据资源的治理、共享及创新应用,将让传统中医与现代技术融合发展,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医药信息化建设,需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的数字化转型领军人才,离不开一批熟知中医药、掌握数字技能的卓越工程师和“数字工匠”。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发挥信息化的先导作用,把信息化贯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域,发展和推广普惠便捷的数字中医药服务,增进人民福祉,古老的中医药将在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中历久弥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