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道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稳、走得好(人民论坛)
——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②
一座红色场所,一段浓缩历史,一种力量凝聚。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巍然矗立,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国营商店、二八杠自行车、黑白电视机、脚踏缝纫机……展览中,很多老物件勾起了人们过往的记忆。从油票、粮票退出历史舞台,到冰箱、电视、洗衣机走进寻常百姓家,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活中的变化见证我们所走过的光辉历程,激发着我们内心的自豪感,坚定着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
回望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可谓一路风雨一路歌。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百业待兴局面,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强调“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拥有了更丰富内涵,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宏愿,团结带领人民艰辛探索出来的。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好不好,自己走了才知道。忆往昔,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满怀希望地设想,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建设3个世界级大港,但当时的中国人多将其视为无法实现的梦想;看今朝,铁路密布、高铁飞驰,公路成网、神州畅通,世界大港十之有七,已远远超出孙中山先生当初的设想。忆往昔,我们连火柴、肥皂、煤油、水泥、铁钉都需要进口;看今朝,我国成为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忆往昔,旧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低下,有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看今朝,中国人民彻底告别了缺衣少食、物资匮乏的年代,再无饥馑之年、冻馁之患。百年风华,人民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这是深刻的历史启示,也是宝贵的成功经验。
一个国家走的道路行不行,关键要看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能否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社会稳定,能否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一条走得对、走得通的强国之路,就在于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历史的巧合,往往意味深长。八达岭长城脚下,两条铁路在此交会:一条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一条是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配套交通工程的京张高铁。从打破“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断言的“争气路”,到引领智能高铁的“先行路”,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折射出中国道路的成功。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我们当然要坚定不移继续前行。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9日 04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