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人民艺起评

人民艺起评:理性看待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

臧花
2022年08月22日08:43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小字号

纵观近年来高票房大片,视听震撼成了电影创作的重心,视觉奇观与技术狂热已经成了中国电影的普遍现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好莱坞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倾销,使得中国电影在借鉴好莱坞模式与东方文化糅合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国式的视觉奇观电影。仅仅依靠表面华丽的叙事语言和影像符号为受众带来感官刺激与欲望满足,观众在视听狂欢过程中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图像化的表现形式、炫丽的外表让观众不自觉忽略了影片带来的深层次的思考。

毋庸置疑,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3D技术、数字特效、计算机生成影像CGI技术(ComputerGeneratedImagery)等对电影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技术的进步不仅丰富了电影叙事手段,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达空间,也改变了电影的审美样态。数字技术的革新将电影中场景、画面、造型全景式呈现,打造沉浸式的体验效果,技术带来的虚拟现实与视听震撼实践了消费时代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而通过3D、VR等技术带来的体验,都超越了日常生活体验,受到青少年观众的追捧。比如电脑影像合成技术的发展为影片创作出更为逼真的角色形象,《捉妖记》虽被诟病为纯粹的好莱坞电影,但采用CGI技术逐帧生成的各种妖怪萌宠形象仍然获得了许多观众的喜爱,居当年国产电影票房榜首。一些电影中唯美画面、华丽造型、打斗场面等,都是对影像的进一步加工后,才有的视觉效果。科技的进步为电影艺术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创造力,可以呈现出传统摄影无法实现的情境,使得某些不能实现的景观成为现实,一些自然灾害影片,如《攀登者》中诸多场面在传统摄影技术下不能充分表现,数字技术实现了灾难场景的还原,实现不着痕迹的镜头。技术的进步将电影的视听效果推向极致,观众从中感受刺激与震撼。

然而,当观众被炫丽的奇观所吸引,疯狂的享受特效带来的感官刺激时,已无暇顾及电影本身的文化价值,在目不暇接的精美画面与胆战心惊的视听盛宴之后,很难抵达心灵,电影有沦为眼球经济的趋势。近几年一些现象级的大片,采取大制作、大投资、大场面、大明星模式,在影像语言上借鉴好莱坞风格,即使是获得票房与口碑的双赢,但未能摆脱好莱坞叙事框架、倚赖狂轰乱炸营造视听震撼吸引观众,在走出影院之后,在震撼之余,鲜有余味。依靠视听震撼短期内有着票房上的成功,长远来看,电影在奇观与技术痴迷之后将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盛极之后,必然复归平淡,短暂的商业繁荣难以维持电影产业的持续与健康发展。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已经成熟壮大,经历了商业化席卷的冲刷,电影市场的喧嚣环境正在逐渐褪去,以近期几部影片《隐入尘烟》、《人生大事》的口碑来看,昭示着市场理性的逐渐回归。

值得注意的是,影像奇观的彰显并不是电影艺术追求的目的,若是对技术过分痴迷,影像层面上炫目的外观容易消解电影背后的思想底蕴,电影在趋于影像浮华与内容空洞中,将导致故事内涵的贫瘠,逐渐走向价值的中空。电影是一门艺术,反映时代的风貌,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应该关乎人类情感、关乎人们生活、关乎人性道德等问题,脱离这些人文基础的叙事,过度倚重技术打造奇观,导致电影创作越来越浮躁。更有甚者,将电影降格为只为盈利的工具。票房的一路飙升证明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但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停留在符号化的尝试、对于民族精神与民族心理的挖掘停留在表面,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却带着艺术上的缺憾。狂欢、游戏、娱乐、奇观的快感代替了电影应该带来的思考,落入人文关怀与情感缺失的窠臼。

缺乏情感力量的电影作品无法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更无法实现电影向善的价值领引作用。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带给人们以启迪与感悟。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打动人心的并非技术的炫酷,也不是场面的宏大,更不是特效堆叠的绚丽,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剧情、充满韵味的民族诗意、以及人性最为本真的光辉。这些回归艺术本身的、回到生活真实的人性化、本土化、民族化元素才是成为优秀电影作品的基石。纵观在全世界传播的经典之作,不仅仅体现在大制作、大场面、技术上的先进,还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强大感召力。中国电影正是需要弘扬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民族精神融入电影艺术,起到滋养民众心灵、又塑造中国形象的作用。中国电影必须在注重外在形式的同时,回到电影内容本身,平衡好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实现技术与艺术的深度契合,让技术服务于人性审美的需要。科技的发展带动了视觉奇观对人们的视觉冲击,若能在故事层面加以深层次的指涉,使电影作品同时具备视觉冲击与心理、情感冲击,才能做到电影语言上的技术化与文化内涵上的结合。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转换,加上思想内核上的升华,挖掘出了新的美学趣味,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取得了技术与艺术、市场与口碑的多赢。

艺术应该给人以启迪,除了视听享受,还有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启发。一部好的电影应该经得起时间洗礼,应该贴近社会现实、体现人文关怀、深谙民族文化底蕴。中国电影需要拥有深入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养料的文化自觉性,乘着科技的翅膀,用现代化的影像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创作出反映现实、又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作品。

(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

(责编:燕帅、付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