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川披绿、林海生金(现场评论)
思路一变天地宽,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沙海也能翻绿浪,荒山也能成宝地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风卷黄沙弥漫天,荒沙万里无人烟”的荒凉景象。站在乌兰旦达盖沙漠的东北角放眼望去,2万余亩蛋白桑林郁郁葱葱,为大地披上了绿装。乌兰旦达盖沙漠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据当地农户说,乌兰旦达盖沙漠北边紧邻阿拉山口大风口,每到刮风的季节,“一天吃进二两沙”。遇上春播时节,地里刚覆上的地膜都会被大风掀翻,棉花幼苗经常被风沙掩埋侵蚀,往往要反复种上好几茬。在风沙的影响下,沙漠面积每年都在扩张,不断侵蚀着当地群众的家园。
在与风沙的搏斗中,一个共识渐渐清晰:防沙固沙,改善生态,势在必行。下定决心就立即行动,精河县人民开启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治沙行动。封沙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一个理念逐步明确:不仅要防沙固沙,更要治沙用沙。乌兰旦达盖沙漠沙表层土质含量多,且靠近精河,昼夜温差大和干燥气候为蛋白桑、枸杞等作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兼顾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完全可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如今,在乌兰旦达盖沙漠边缘,2万多亩的蛋白桑林不仅实现了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还吸纳了周边农牧民长期就业。桑林每年产出的桑叶、桑葚等产品经过加工,年产值可达上千万元;桑林遮挡了风沙,周边农户的葡萄等作物也能免受风沙侵扰,年年增收。10万余亩枸杞已经成为精河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产品畅销国内外。与此同时,沙漠的自然风光,正在成为当地一张新的旅游名片。各项沙漠旅游项目越来越受欢迎,成功带动周边服务业发展。曾经苦于风沙侵扰的人们,如今“点沙成金”,端牢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探索出了一条人沙共生的生态治理新路径。
从长远来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一道单项选择题。生态环境本身就是重要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让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过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一度制约了新疆不少地方的发展,如今,各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山川披绿、林海生金。天山脚下,万顷薰衣草田经济效益良好,“紫色经济”造就了远近闻名的三产融合产业园;群山环绕之间,赛里木湖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进一步提升景区颜值,吸引更多游客纷至沓来;在阿克苏,“风拂杨柳千顷绿,水润桃杏万园红”取代了“漫卷狂风蚀春色,迷梦黄沙掩碧空”,增加了生态“含绿量”,提升了经济“含金量”……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让群众搭上了致富快车。思路一变天地宽,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沙海也能翻绿浪,荒山也能成宝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我们就一定能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让“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成为现实。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21日 0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