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红”网评大赛
用年轻的方式,托举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对广大青年寄语。这盛世,来自人民也来自时代;这重任,来自使命更来自传承。
(一)
20岁出头的年纪,对于许多95后而言,正是初入社会面对人生新阶段既兴奋、又有些迷茫的时候。然而,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选择为一项项古老而又生机勃发的技艺而奉献青春。
25岁的郎佳子彧现在是北京大学的一名研究生,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北京面人非遗传承人”,在抖音上,他不断发布融合时下热点的面人作品,践行着自己的签名“用年轻的方式,分享中国非遗文化”;24岁的安久·索南完加自小就与黄陶工艺结缘,来自世代手工艺名家安久家族的他从高中起就担当起了继承传统技艺、发扬黄陶艺术的使命,“带动当地人就业,让年轻人看到就业的多种可能性”是他最骄傲的事;1997年出生的陈浩归看到家乡的手工木梳被列为濒危非遗项目后感触颇深,于是找到了东阳市唯一会做木梳的老师傅,花了三年半的时间掌握木梳制作的全部流程……
在这个信息爆炸,思想、文化、科技发展多元化的时代,不时有人唱衰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老家伙”们,亦有“有识之士”担心各种需要静心钻研的古老技艺成为绝唱。但是,当泡沫褪去,人们发现传统技艺在我们的时代仍然熠熠生辉,新生代的青年人们也带着饱满的热情登上了非遗的舞台,凭借自身力量将非遗文化与数字化时代有机结合,努力使传统艺术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
(二)
“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传承是发展的根与茎,发展是传承的花和果,唯有薪火相传,才能永保中华文化火种生生不息。
在科技发展高潮迭起的多元社会生态中,新的技术和工具开启了更加广阔的互联网空间,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正在被更加多样、海量、快速化的信息所占据。人们静下心来做一件事的时间越来越少,留给传统文化独自美丽的空间也逐渐被压缩。但是,与此同时,新时代也象征着新的可能,从新媒体端的短视频、快直播到电商平台上的产销对接新模式,新时代为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提供了新的机遇与选择,只等待一批怀揣梦想,传统技艺与创新思维兼备的新青年,以拼搏与智慧成就传统文化的新活力。
“邀请明星来直播间做面人”“为传统手工木梳创立品牌并申请商标”“创立新媒体平台发布杭绣品牌信息”……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汲取着时代的养料,让古老的技艺以更崭新的姿态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用自己的一项项成果向世人说明,喜新不一定厌旧,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也能在青年人手中实现完美融合。
(三)
大胆求新,亦不可凌空虚蹈。青年非遗传承人们用青春传承古法,用理想承载技艺,其勇气源自何方?底气又来自哪里?
来自对中华传统文化长久生命力的十足信心;来自对国家非遗保护政策的坚定信任;来自对我国新媒体平台发展前景的无限看好——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出台,相配套的“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也不断完善,维护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坚实基础;非遗名录持续更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在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如期而至,宣告着国家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手工面人技艺传承人郎佳子彧微博关注量超43万,抖音平台粉丝数超10万,展现着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好奇与关注。在政府与社会的多方支持下,非遗传承人真正得以心无旁骛地实现自身理想与传统技艺的传承。
(四)
青春不止有一种姿态,传承与创新都是当代青年不可舍弃的责任。不过传承本身不是目的,创新亦如是。只有通过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实现中华文化的更好发展,才是新生代青年传承人的理想所在。借助新媒体与新形势,加以新一代青年的锐气与勇气,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曙光已现,非遗传承亦可青春常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