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财评:稳稳托住种粮农民的心

王浩
2021年07月09日15:01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小字号

正值夏种夏管之际,一则消息温暖了种粮农民的心。日前中央财政已下达地方200亿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用于缓解近来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强农惠农的政策信号再次释放,彰显了国家对种粮农民的关心,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农民收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我国粮食产能持续巩固,粮食产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264亿斤,增长到2020年13390亿斤,并连续6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为我们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重粮抓粮须臾不能放松。要看到农资、劳动力等投入要素成本上涨,挤压着种粮收益;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的双重考验,是会影响种粮预期的。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确保粮食安全,要高度重视这些不确定因素,精准制定各项举措,稳稳托住种粮农民的心,进一步巩固粮食供给能力,增强粮食生产的后劲。

从当前看,重粮抓粮应该着力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住预期,就稳住了面积、稳住了产量。一方面,各项粮食支持政策不断完善,让农民种粮更安心。近年来,我国不断稳定和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另一方面,各项优惠政策要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流淌”到农民的心坎里。特别是在资金的补贴方式上,各地应充分摸清种粮农民群体底数,核准粮食种植面积,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让资金直达农民账户,真正做到“谁种粮谁受惠”“种多少粮得多少实惠”。

从长远看,重粮抓粮更应直面粮食产业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粮食生产要不断优化产品供给,加快转型升级。紧紧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现种植向优、加工向精、产业向新,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粮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强了,农民的内生动力也会随之增强。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让种粮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就会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责编:庄红韬、付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