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公安电话被标记“诈骗”,怎么破?

蒋萌

2018年12月19日14:57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公安电话被标记“诈骗”,怎么破?

背景:媒体报道,有的公共服务单位甚至政府部门的电话,竟被标记为“诈骗号”“骚扰电话”。广西公安厅的一个号码,就在一款名为“触宝电话”的手机APP中显示为“诈骗钓鱼”,而在“搜狗号码通”的手机APP中直接显示为“诈骗”。河南省公安厅的一个号码被360手机卫士鉴定为“骚扰电话”。

新京报发表马涤明的观点:在推销诈骗电话屡禁不绝的语境下,“号码标记”这种反骚扰工具有其值得肯定之处,但是,其所存在的技术漏洞及监管缺位等问题,也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公共部门的电话若遭恶意标注,尤其救助电话号码,如果被随意标记为“骚扰电话”,甚至“诈骗号码”而耽误救助,这种得不偿失的结果不可设想。当然,其中是否另有隐情,比如因为涉及政府部门的一些信息,对于这些APP运营商来说,存在获取难并无法核验的事实?而对于个人电话,任由他人“标记”,也有知情权被侵犯的嫌疑。《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有些手机软件的号码标记服务,显然违反了这一规定。根据一些APP设计的规则,号码遭错误或恶意标记后,用户也能查询到号码标记的源头,但需要向平台支付一定费用才行。号码被标记错了,居然还要花钱才能取消,这是否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有关部门应该积极介入调查,给公众一个明确解答。之所以出现如今APP运营商随意标记电话号码的乱象,症结还在于各地、各政府部门的数据未能实现共享,形成了数据孤岛效应,让大数据运营商苦于数据的缺失而陷入盲人摸象的尴尬境地。各地、各政府部门不能继续独享本部门的公共数据,而应该主动分享,以换取更多的数据,发挥大数据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于公众的作用。

小蒋随想:正规公共服务电话被标记成“诈骗号码”,还有一个成因值得反思,那就是,骚扰电话拦截APP多如牛毛,别说什么“专业性”“权威性”了,甚至一些APP自身就是“山寨团队”整出来的。此类APP同质化严重,如何争取用户、实现盈利等等,都存在问题,能生存多久尚且不确定。在此情况下,APP运营者恐怕没有心思、更没有能力,去一一核实“用户标记”的靠谱性。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个别APP运营者成心想靠“污名化”他人捞钱,付费才能“漂白”,难道不是赤裸裸的勒索?一些骚扰电话拦截APP反而有意无意“骗人”,应当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如果发现APP运营者本身存在恶意,应严肃查处乃至勒令下架。进一步的追问是,骚扰电话拦截APP如何产生“公信力”乃至“权威性”?究竟该由市场竞争自发形成,还是由管理者协助引导?现实中,恰恰是因为掌握在公共部门的大数据未必向社会开放,社会机构搞的数据库的信息又不全、存在差错,使得大数据共享并没有人们预想的那样成功和便利。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信息壁垒没有有效打破、真实的信息未能被社会共享的一种表现。规范整治存在问题的骚扰电话拦截APP,势在必行。同时,怎样更好地实现大数据融合与应用监管,需要管理者与社会更为深入地探索。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 。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 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