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中国道路中国梦·生逢改革时)

人民日报:这条回家路,越走越宽

房春华
2018年10月29日04: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生逢其时,躬逢其盛。从1978到2018,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宏大叙事背后,有着无数人改变命运的精彩故事。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记录着个人的成长,也蕴藏着时间的脉络。从即日起,本栏目推出“生逢改革时”系列文章,与千千万万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受益者、参与者,一起回望一路走来的难忘旅程、感受时代的激情澎湃,为更美好的明天蓄势再发。

  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分享改革年代里的难忘往事。来稿请注明“生逢改革时”。邮箱:rmrbpl@163.com。

  ——编 者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飞速发展,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那条回家的路,它在40年的更新升级中,见证了家乡的沧桑巨变。

  我的家乡沈家墩是浙江湖州一个偏远的江南水乡。童年的记忆里,村庄很是封闭落后。圩埂田间,纵横交错的都是很窄的泥土路。特别是到了下雨的冬季,积满水的路上更是泥泞不堪,行人总要深一脚浅一脚试探着前行。冬季天黑得早,路上黑黢黢一片。每次回家,在路的尽头,依稀可见母亲在自家平房前等待的身影。可以说,童年时代,回家路一直伴随着尘土和泥泞。

  后来,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农村。我们村逐渐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挖沟开河,平田整地,沟塘坝埂清除了许多,原本一些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在农田改造中改成了机耕道。为了方便我上初中,父亲给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尽管很多时候,机耕路上的坑坑洼洼颠得我难受,抓车把的手被震得发麻,但还是让我兴奋不已。“路不平,车子要骑慢一点才好!”母亲的叮嘱时常萦绕在耳边。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原有的机耕路已经难以适应运输需求。时任村支书的父亲坚信“若要富,先修路”。村委会决定集资新建砂石路,村民响应号召,各家各户踊跃捐款。不久,一条崭新平坦的砂石路直通村外。每次走在回家的路上,都会看到有汽车开进村里。父亲对这条路特别自豪。

  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村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1999年,我们村以集体的名义,用“入股”的形式,把160户农民家的210亩闲置土地流转过来,反租给种植养殖大户。此举既提升了规模效益,也让村民实现了土地、务工双收入。热火朝天的建设,家乡的砂石路也坑坑洼洼、渐显破损,再修一条崭新的水泥路便提上了日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主动挖去了树木,移去了草堆杂物。终于,村里有了第一条宽阔、平坦、洁净的水泥路,让回家的路途轻松了不少。

  如今,家乡的主干道再次升级,昔日的水泥路逐步改成了平坦宽阔的沥青路。乡村路上,不同颜色的车疾驰而过,就像一幅流动的乡野彩绘。2016年,村里启动了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随后,在通村小道两旁,建成了200多亩的绿化景观。一条3公里长的健身步道,蜿蜒绿化丛中,方便村民休闲散步……这条回家的路,已变成了一条致富的路、生活的路、幸福的路。

  面向未来,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作者为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沈家墩村党支部书记)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29日 05 版)

(责编:袁勃、黄策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