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免疫“伪科技”产品不只需要科普

朱昌俊

2018年08月01日08:3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免疫“伪科技”产品不只需要科普

  防脱发的“暗物质”洗发水、修复松弛的“石墨烯”保暖衣、包治百病的“量子”医疗器械……当下,贴着“高科技”标签的养生保健产品频频出现。一些不法商家借助高科技标签,吹嘘产品有神奇效果,忽悠消费者,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感觉现在伪科技产品多,86.3%的受访者称身边有人被伪科技产品忽悠过。

  或许是瞅准了消费升级的契机,近几年各类打着高科技幌子的新产品,层出不穷,并迅速占领各大广告推销平台。不管是标榜包治百病,还是借势暗物质、量子等新概念,其实只要稍具科学常识,哪怕在网上检索下相关信息,都不难识破这类产品背后的玄机。可就是这种打着科技旗帜却反科学的产品,拥趸并不少。对此,呼吁加强科普的声音很多,但伪科技产品的大行其道,还有必要从更深层次来看待。

  不管是轻信“神器”,还是对黑科技的一概接纳,实质都是科学文化认知出了问题。中国科学院教授李大光曾指出:“这些年来,中国科学素养水平最高的,正是18到24岁之间的人,但这个群体在整个国民群体中所占比例很低,而我们整体水平确实不高。中国公众随着年龄增大,科学素养水平急剧下降,这和欧美国家以及日本形成巨大反差。欧美国家科学素养分布比较平均,日本唯一例外,越老科学素养越高。”

  人随着年龄增大,科学素养水平下降,从常规意义上似乎并不难解释。比如,年龄上升,人的社交圈收窄、信息接收渠道减少,容易与时代脱节,被伪科普、伪科技所迷惑的可能性更高。像目前被调侃的“父母朋友圈的谣言”就是典型例证。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有着利益驱动的伪科普以假乱真,让过去处于信息封闭状态的人,很容易失去判断力和辨别力。

  李大光认为,提升科学素养,不能完全依赖科普工作,科普是非正规教育范畴。对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现阶段能起到真正作用的,是学校里的正规教育。遗憾的是,不少人的学习习惯没有在正规教育阶段培养起来,很多人获得知识的动力往往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而不是为个人素质的完善。正是在这一方面,我们同国外尚有差距。这就导致,人在年轻时因为所受到教育、所接触的信息较多,尚具有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而一旦年龄上升,信息接收能力削弱,科学素养以及科学认知的薄弱一面就随之暴露出来。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表现出不相信常识,却热衷于相信奇迹的认知误区,同样也能够反映出我们科学文化认知不足的一面。尊重常识,说穿了就是对一般科学规律有着足够的认知,并尊重科学精神。而过于相信奇迹,恰恰与科学精神相悖,它与对玄学、乱力怪神、大师的追捧,其实有原因上的同构。只不过,大师不是人人能遇到,但伪科技广告如今却几乎无孔不入,很容易让人上当。

  大打神奇功能的伪科技产品放大了社会在科学素养和观念上的缺陷。对此,除了加强日常性的科普,在常规教育中强化科学文化和观念的引导,或更显迫切。

  (作者:朱昌俊,系媒体评论员)

(责编:董晓伟、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