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经济茶座:扔多扔少就该不一样

林丽鹂
2018年07月23日07:0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建立和完善管理系统,培育认同垃圾减排和分类的社会文化,让经济的硬杠杆与文明的软约束相结合,垃圾计量收费和差别化收费政策才能收到更好的实效

  

  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到2020年底前,全国城市及建制镇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对配套设施完备、已经具备条件的用户,推行垃圾计量收费,并实行分类垃圾与混合垃圾差别化收费等政策。垃圾处理收费并不是新政,但居民生活垃圾计量收费和差别化收费还是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性的政策文件中,旨在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垃圾减量和分类,值得叫好。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垃圾收费制度只有收费,却没有价格调节。自2002年国内全面开征垃圾处理费以来,已有300多个城市对生活垃圾处理实施收费,基本采用费用固定、按户计征的模式。一些居民并不知道自己交过垃圾处理费,因为垃圾处理费可能包含在物业费里,或者附征于公用事业收费之中。比如,笔者居住的小区垃圾处理费就是物业费中的一项,按每年每户100元收取,家家户户的垃圾都扔在小区安装的大垃圾桶里。“扔多扔少都一样、分不分类都一样”,居民就没有动力减少家庭垃圾排放量,更不会自找麻烦地去分类。大家都“一扔了之”,小区垃圾桶总是不够装,周围经常都堆满了垃圾。

  更好促进垃圾减量和分类就需要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而计量收费和差别化收费是价格杠杆的支点。“多产生多付费、不分类多付费”,能很好激励居民垃圾减量和分类,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个道理。德国最初是按居民住房面积收取垃圾费,后来为了垃圾减量与付费公平,就按垃圾桶大小及清理次数等来计量收费。在实际操作中,让价格杠杆更好发挥撬动作用,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垃圾分类回收需要一整套精细的管理系统。比如制定计量收费标准、建立监督机制避免偷扔、配建垃圾源头分类设施、理顺垃圾分类运输和处理体系等,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环节要完善。国内垃圾分类目前常见的现象是,小区垃圾箱摆放是分类的,不少居民扔进去的垃圾还是一袋袋没分类的,哪个垃圾箱没满扔哪个;小区拉出去的垃圾箱是分类的,到了垃圾站都倒入同一辆垃圾车,即使分过类也混到了一起。城市现有的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理链条中,各环节的分类管理都做得不够到位。这种情况下,仅在居民投放端用价格杠杆促进分类,其他环节没发挥好协同效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除了制度设计,还需“从小抓起”,培育认同垃圾减排和分类的社会文化。在一些国家,幼儿园小朋友会被教育吃东西最好不要剩,垃圾一定要分类丢进不同的垃圾桶,地方政府会向居民发放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册、时间表,还有人发起生活垃圾“零排放”行动。让垃圾减排、分类形成文化认同,成为生活习惯,让文明的软约束与经济的硬杠杆结合起来,垃圾计量收费和差别化收费政策才能收到更好的实效。

  让消费升级的过程也应成为垃圾减排的过程。伴随生活水平提高,我国普通居民的物质消费越来越丰富,有能力享受更优质的商品,同时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据估算,每年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已经大于2亿吨,垃圾处理面临极大挑战。其实,消费者并不需要靠铺张浪费来显示消费能力,相反,减少浪费和垃圾排放、物尽其用更能凸显消费素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个消费者在升级自身消费水平的同时,都有责任对表“绿色、环保、可持续”来升级个人消费观念、消费习惯。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23日 17 版)

(责编:曹昆、黄策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