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大数据志愿填报没那么神通广大

杨朝清

2018年06月07日08:59  来源:燕赵晚报
 
原标题:大数据志愿填报没那么神通广大

  每到高考季,家长和考生都需要过两道坎,一是考试,二是志愿填报。考分需要考生自己争取,而志愿填报则或多或少带入了家长的意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往年不同的是,很多家长在高考前乃至高一就着手孩子的志愿填报准备工作,有不少人选择在网上购买称带有志愿填报大数据的高考志愿卡。(6月6日《北京青年报》)

  家长们之所以在乎志愿填报,说到底就是为了实现最优化的“理性选择”。在高考成绩一定的格局下,如何实现与理想的学校、喜欢的专业的匹配,不仅需要经验、技巧,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如火如荼的大数据技术,给不明就里的人们一种认知错觉,觉得它是一把万能钥匙,错综复杂的高考志愿填报,也可以依靠它。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场激烈的竞争,机遇与风险并存。许多家长的“不自信”,根源于人们通常只能实现“有限理性”,难以做到绝对的理性选择。一方面,学校、专业信息纷繁复杂,不同的渠道带来不同的信息,不可避免会带来信息不对称甚至信息失真、失准;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由于自身阅历、见识以及认知的局限性,导致自身加工信息和理性判断的能力并没有那么强大。

  在工具理性的浸润下,一些人热衷借助外力,找高中老师帮助,找亲戚、朋友、老乡等熟人帮忙,甚至通过市场化手段“花钱办事”。成功焦虑没有原罪,却不能被一些人忽悠、欺骗,迷恋于神通的人物或者神奇的技术手段。

  信息是一种资源,大数据技术能够让这种资源产生更大的价值。只不过,那种打着“和各地考试院合作”来蒙蔽家长们的说辞,压根经不起推敲;这种背离制度规范的做法,只能忽悠那些“看不到前门、找不到前门却又想另找门路”的家长们,让他们上当受骗。

  高考志愿填报承载着一个家庭厚重的教育梦想,承载着他们社会流动的希冀。去哪个地域读哪所大学、选什么专业,多样化的选择,技术手段能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却并不能过于沉迷。毕竟,冷冰冰的机器和听上去“神通”的技术,给出的建议都是“标准化”的,而每个考生却有着不同的兴趣、偏好、情感与认同。尊重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多和孩子们平等对话、真诚沟通,高考志愿填报才会更有“准头”。

  在一个变革的时代里,有些现在热门的专业,等到孩子们就业的时候或许不“吃香”了;习惯替孩子们做主的家长们,最好少一些“越俎代庖”。更何况,志愿填报“一报定终身”的局面已经得到改善,在笔者所在的大学里,大学生在大一、大二有两次机会可以换专业。只有不把志愿填报想得那么玄乎,家长们被忽悠的概率才会降低。

(责编:董晓伟、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