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美丽中国,人人是建设者

桂从路
2018年06月04日04:3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上下同心,同频共振,有效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治理实践的全过程

  

  辽宁省图书馆举办的科普沙龙座无虚席,环保专家传授节约妙招;河北青县的中小学课堂上,孩子们利用废弃物做手工,培养环保意识;四川成都迎来公益骑行,向市民传递低碳出行的理念……第四十七个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人们在参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会环保的益处、感受环保的意义。

  围绕环境日举办的各种活动,折射出中国人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公民环保行为调查报告》显示,66.88%的受访者在近半年内讨论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理念;71.97%的受访者在购买家电时,经常会选择节能家电;69.04%的受访者会采用绿色出行方式。数据证明,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崇尚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判断,背后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凝聚了发展方法论的探索;“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体现了坚定的治理决心。近年来,发展理念、治理思路的转型升级,引领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步伐。而人们对于破坏生态行为的反感和抵制,也折射出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从祁连山的生态破坏招致舆论强烈谴责,到群众主动举报泰瑞制药“表面整改”,不断富裕起来的老百姓对于蓝天绿水的需求更为迫切。上下同心,同频共振,有效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治理实践的全过程。

  得益于环保意识的日益浓厚、绿色发展理念的牢固树立,中国在环境保护上实现了“实践提升观念、观念促进治理”的良性互动。保护生态的决心通过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部署、环保督察等制度设计,层层传导。与此同时,环保意识改变了人们生活和消费习惯,也创造出新的经济业态,中国正走上一条保护和发展共赢的道路。

  环保意识稳步提升,生态质量持续好转,是不是意味着可以“歇歇脚”“喘口气”?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就现实情况来看,区域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还不均衡,各地推行垃圾分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新业态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正因如此,进一步让绿色发展的决心、公众的环保意识转化为人人、事事、时时的有效行动和生活习惯,补上生态发展的短板,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环保动力来自公众参与,成效在于公众参与,推动环境治理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环节。唤醒植根于公众心底的环保意识,宣传教育必不可少,但仅靠宣传教育还远远不够。近年来,把环保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对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实行终身追责;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企业实行全流程监管,类似创新举措在激发政府、公众、企业参与主动性上颇具成效,需要进一步加强,做到久久为功。

  良好的生态环境,代表着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人人都做环境保护的行动者,做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践行者,“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承诺才能如期实现兑现。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04日 05 版)

(责编:王仁宏、黄策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