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光影璀璨40年(上))

人民日报:越过高山越过谷

孙佳山
2018年05月28日04:4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红海行动》获得超高票房

  改革开放历史帷幕的开启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国电影的整体环境也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变化和调整。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好莱坞电影、香港电影,这三者在改革开放已经走过的40年伟大历程中的不同历史阶段,对于中国电影产生了复杂的作用和影响。

  形成华语电影人才全新培养机制

  1988年,《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是中国电影获得的第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的顶级奖项。但其在给中国电影的“第五代”“加官进爵”的同时,也为“第五代”做了“盖棺定论”。历史已经残酷地证明,他们的起点也是终点。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对于中国电影的影响就此拉开帷幕,至今中国电影人哪怕是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红毯上制造出些许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中国电影界的骚动,但“第五代”自身的艺术经验以及其所依托的特殊的历史时期都是不可复制的。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全方位深入,中国电影“外部”坐标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时代性的变迁,并直接影响着内部结构的重新整合。这种尴尬的局面,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后终于有所改善。2011年之后在西宁稳定下来并形成规模的FIRST青年电影展,成为打破这一结构的引爆点,由于“提名—入围”等专业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选片范围的广泛拓展,《心迷宫》《八月》等高品质代表作的不断涌现,FIRST青年电影展“意外”地成为汇集海峡两岸众多青年导演、编剧、演员的中国艺术电影创作实践的枢纽。而且这种影响和辐射是双向和均等的,台湾的《川流之岛》《强尼·凯克》,也正是通过在FIRST青年电影展崭露头角,才在台湾金马奖获得华语电影主流的进一步认可。

  在改革开放这一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浪潮中,中国电影市场化、产业化改革经历了20年左右的盲目摸索后,也在快速地更新换代,并终于找到了一个相对符合国情特点并能够为整体性的产业结构所接受和吸纳的内部循环机制。

  商业类型片短板逐渐弥补

  香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出口基地、世界第三大电影制作中心,也更接内地“地气儿”。香港电影则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尤其是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录像机的普及,星火燎原地涌入内地的广阔天地。对于回归前的香港电影在那一历史时期对内地电影产生的影响,我们其实一直都缺乏全面、充分的评估和评价,因为即便是改革开放40年后,其在今天仍然迸发出令我们错愕不已的强劲文化势能。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后,由于地缘格局和话语空间的结构性历史变迁,尤其是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一系列协议、协定的制度性框架,香港电影曾经的表意策略和文化功能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调整。香港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内外关系,也发生了本质性的翻转。近两年来的《湄公河行动》《非凡任务》《红海行动》,吸收了香港电影商业片元素,可以更加生动地讲述这个年代的中国故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因此高票房也就水到渠成。从目前看,香港电影在已经完成了持续10年左右的阶段性调整之后,依托内地“坐二望一”的巨大市场空间,以港式警匪片、港式武侠片、港式爱情片等为代表的几种成熟的类型影片,开始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不难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叶这15年左右的时间里,香港电影所积累的符合大中华区风土人情的丰富商业类型片经验,在内地电影票房自新世纪初触底反弹,并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迅速放量增长到600亿左右的规模这一历史周期内,极大地弥补了中国电影的短板缺失。

  与好莱坞“对峙”中成长

  1994年8月1日,原广电部出台348号文件,决定自1995年起,由中影公司每年以国际通行的分账发行的方式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电影。在这10部进口大片中,除了些许回归前的香港电影之外,好莱坞电影占据了统治性的地位。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极为强烈的社会反响,大家都认定“狼来了”,好莱坞电影将给中国电影带来灭顶之灾。这一忧患感,绵延了至少20多年。

  时过境迁,好莱坞电影内部也并非一个同质化的整体,也有鲜明的周期性发展的特征,它们也并没有始终都在统治着世界电影票房,也存在着阶段性的内部调整。2010年前后,好莱坞电影的表现力和影响力出现了全球性的日渐衰退。好莱坞电影进入到新一轮调整周期的标志,以奥斯卡金像奖为代表来说明,即“高举高打”式的《黑鹰坠落》《拯救大兵瑞恩》等我们曾耳熟能详的风格、套路,开始逐步调整到眼下的无论是《水形物语》《三块广告牌》,还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逃出绝命镇》等,从女性题材到同性恋题材以及种族主义题材等一部部反思式、悲情式的,带着浓厚艺术电影气息的影片矩阵。长久以来,好莱坞电影一直与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有着商业与艺术的明显区隔;但近年来,奥斯卡金像奖却出现了明显的艺术电影苗头。

  作为中国电影最为强劲的“外部”忧患的好莱坞电影,这种周期性盘整,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将有着更为复杂、深远的影响,中国电影的内在自我结构和外在呈现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程度不同的改变。中国电影产业能否抓住好莱坞正在盘整的战略机遇期,在内部实现商业类型规模化的突破,通过对不同题材进行不断类型化的推陈出新,向我国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城乡数以亿计的海量“小镇青年”,批量生产合格的电影文化工业产品,是中国电影当下的中心任务。

(责编:冯粒、王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