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生态论苑)
不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一定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灾害风险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并非危言耸听。而忧患意识和有效行动,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唯一办法。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我们应清醒认知的基本国情。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2/3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每年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群众多达几亿人次。天有不测风云,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必要认识到自然灾害形势的复杂严峻,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在灾害袭来时科学有效应对。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没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之心,认为自然灾害离自己很远、没必要杞人忧天,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不足,当灾害袭来时就有可能措手不及,导致悲剧发生。
游客在雷雨天气里攀爬长城突遇雷击,2人坠崖身亡、3人受伤;工程建设人员对预警短信没当回事,结果特大泥石流灾害袭来,40名施工人员及家属遇难……近些年来类似的灾害时有发生,这不能只归咎于风云莫测、变幻无常的大自然。在灾害风险出现时,人们的意识和知识不足、疏忽大意,是一个重要因素。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还比较薄弱,相关知识储备不够,亟待提高。
在用心掌握减灾知识、机警采取有效行动方面,英国女孩泰丽·史密斯值得我们学习。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时,10岁的泰丽·史密斯正和父母在泰国普吉岛海滩上,观察到海浪突然退潮、海水冒起泡沫,她根据在学校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对母亲说海滩将遭到海啸袭击。史密斯夫妇向其他度假者和酒店工作人员发出警告,100多名游客及时撤离了海滩。
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显, 近些年大暴雨、强台风等极端气象灾害呈现频率增加、强度增强的趋势,动辄出现几十年一遇甚至上百年一遇的气象灾害。其他各种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存在遭遇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像泰丽·史密斯那样,认真地学习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水平,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来说,需要持续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强化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例如,将防灾减灾知识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学生们增强了意识,掌握了紧急避险基本知识和应急逃生能力,将会终身受用。再如,开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动漫、游戏等宣传教育产品,用好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普及专业知识和技能。
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对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社会居安思危,众志成城,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不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一定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12日 0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