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清明,和春天约会,向先人致敬

李泓冰

2018年04月04日19:2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清明,北方的朔风软了,江南的雾霭散了。在一年最清透舒爽的气候里,携老扶幼,欣赏欧阳修的“青梅如豆柳如眉”何以“慵困”,体会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何以“断魂”,回顾卢象“四海为寒食,千秋为一人”何以肃然起敬,更在白居易“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的眼光和心思中,顿悟生死相依偎的大智慧。

在这样的时分,这样的气息中,我们忽然就和先人心意相通了。西方的万圣节在秋季,树木尽枯,肃杀冷峻,怀祖不是更应景?我们的祖先,为何要把怀念逝者的日子,定在春半时分?华夏文明的智慧,就在这里。我们的清明,远比祭祖扫墓更丰富。踏青、郊游、插柳、拔河、荡秋千,天人合一,哀而不伤,在追忆先人的同时,激活自己的生命力场。

设立清明小长假后,每个家庭都有了和春天约会、向先人致敬的机缘。如丝坚韧的清明节,让我们跨越千年,仿佛重见祖先慧黠的微笑,重闻温暖的叮咛,心里感到踏实而熨帖。

中国节,是我们温习民族文化最放松、最温暖的渠道。关于生死,我们应该向祖先学习什么?

孔夫子说,死生亦大矣!先哲认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身死神以灵,马革裹尸还,说的也是通过对烈士身后事的郑重其事,表达深深的敬意。有先烈的前仆后继、薪尽火传,才有了今天的中国。中国每个点滴进步,都有志士仁人的鲜血和汗水。清明,且让我们低头静思,在享受发展成果时,缅怀所有为中国的进步做出贡献的人们。。

的确,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曾经在清明前夕,迎接异国长眠60余年的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专机从韩国运回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倚门老母和春闺新寡虽已凋零,但生命的尊严和烈士的牺牲永远不朽。在越来越关注生命尊严和人性温度的今天,我们意识到,烈士死的光荣,共和国才生的伟大。由此,对烈士遗属,我们应该提供更周到的照顾,不仅仅在清明这一天,更要将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化常态化,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让烈士安心,也让今后为国家效命的将士更无后顾之忧。

先人还说过,视死如生。秋落春生,生生不息,华夏文明的生死观向来通透。环顾国中,围绕清明的活动,有一桩特别令人感动。哈尔滨市红十字会在哈尔滨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开展“缅怀捐献者,弘扬奉献精神”纪念活动。追思广场的7块名录碑上,镌刻着621名遗体、眼角膜捐献者的名字。有一位相识的奶奶,以92岁高龄辞世,亲人们发现,奶奶在18年前就做好了遗体捐献的公证,当协和医学院肃穆地将遗体接收,并将在一年后把奶奶的名字刻在长青园中之际,悲伤的家人为奶奶骄傲,也感到了“圆满”……

然而,我们还做得很不够。

做为人口大国,遗体捐赠、角膜捐赠还非常鲜见,这方面的资源,甚至不如一些小国。曾经有一年,斯里兰卡总统将一对眼角膜作为国礼,郑重赠给中国,使中国年轻患者重见光明。这个人口仅1500万的小国,签字志愿身后捐献角膜的人数超过百万,向57个国家捐献了6万多枚眼角膜。斯里兰卡人的眼睛,烛照世界,赢得极大尊重。相比之下,中国一年的眼角膜捐献仅5000片,相形见绌。这里有观念的原因,也有服务的不到位、捐献制度的不健全,值得深思。

清明,在持续地提醒我们,我们还能做得更好,更堪告慰先人……  

(责编:冯人綦、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