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名师谈艺:创作,把心铺在纸上

陈其钢
2018年04月03日04:5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乐由心生与文如其人相似,写出来的音乐不会欺骗自己也欺骗不了历史,脱离创作本质,作品不可能有灵魂

  

  音乐创作第一要义是什么?中国最早的音乐论著《礼记·乐记》就已经给出答案:“唯乐不可以为伪”。同是《乐记》,开篇首句便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简单地说,就是“乐由心生”。作为创作者,要真实地将自己的心铺在纸上,如此才能写出“活”的音乐。

  今年初春,我的合唱处女座《江城子》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这是一首在我内心深处产生共鸣的诗词。苏轼19岁与王弗结婚,夫妻二人琴瑟调和,甘苦与共。王弗亡故十年后,他在密州梦见亡妻而写。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结而不解。

  为了用音乐表达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情感,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一位既有中国传统戏曲功底又接受过良好西方声乐教育,同时音乐感、理解力俱佳的男演员扮演苏轼,但始终没有找到。最后我决定由女演员演唱,因为终究最重要的不是男声女声,而是揭示这首词的内涵——唯其真实,唯其强烈,才能动人心魄。这首作品无论是独唱还是合唱,难度都相当高。但通过长时间认真排练,演出效果令人振奋,我们在国内合唱技术基础上实现了一次飞跃。

  音乐所以被称为人类共通的语言,同样因为它“由人心生”。一部作品要想真正走出去,必须是表现“人性”、表现“真善美”的。也许有人会问,国外观众能理解化自古典诗词的《江城子》吗?我亲身体验过苏轼词中的恸,相信只要真诚地予以表述,无论哪个国家的观众都能感受得到。同样,我的作品《蝶恋花》使用不同于西方古典音乐的中国传统乐器和人声,在国外常演不衰,也是因为它揭示了女性动人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历程,观众有共鸣。

  乐由心生与文如其人相似,写出来的音乐不会欺骗自己也欺骗不了历史。明明在应付差事、对付行活或者出风头、赶潮流、炫耀技巧,却冠以漂亮的说辞,如此脱离创作本质,作品不可能有灵魂,最终是短命的。去年10月,我取消了新作品《如戏人生》的首演。因为经过排练,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失误?最大原因是我太想超越,音乐之外的因素带来压力,创作成为包袱,作曲也就不再纯粹了。我的一些作品时隔二三十年还有蓬勃的生命迹象,另一些作品首演不久就萎靡下去。这与写作时的心态有很大关系。作品久演不衰的外部原因必定是契合时代,内部原因则是我写每一个音符时都投入全部心血,创作背后有强烈的心灵和情感经历,那种状态让我产生了“弃一切美学牢笼而不顾”的力量。记得在刚结束《五行》写作时,由于整整4个月精力高度集中且始终独处,我连续几天话都不会说。

  严肃音乐创作如此,通俗音乐、电影音乐也是这样。我为电影《金陵十三钗》写音乐时,从创作伊始到调整配器关系和音乐分寸,再具体到用不用弱音器,演奏员什么时候吸气、什么时候屏住呼吸等等,可以说细抠到每一个环节。普通听众虽然不了解音乐如何构成,但能直接感受到结果。可能不到两分钟,但我是把整个心放进去,音乐感染力就不同。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音乐创作要体现个性即哲学家所说的“本质自我”,同时,这种个性离不开“群体”观照。法国哲学家萨特认为,自我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且永远也不会完成,直至死亡。我认为“自我”只有在群体中才有意义,每个人的个性、每一首作品的自我,都是在社会影响之下逐渐形成,并永远与群体互相对照、影响和变化。就像我们的语言,如果没有你、没有你们,怎么会有我的语言个性呢?

  要成为真正的音乐家、艺术家,除了做到“乐由心生”,还需要勇气和视野。如果没有勇气冲破环境和时尚的阻力,再有才能也难有成就。这一点,艺术史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路,这条路没有捷径,只能自己踩出来。

  视野则代表一个人的格局。当代社会信息交流高度发达,当代中国更是处于伟大变革转型期,视野尤为重要。视野是超越专业领域、特定历史风潮和国界的,是对精神世界的好奇、关注、认知和接纳,是对死亡和生命意义等终极课题的不断思考和探索,是打破社会和人群既有成见的气魄。拓宽视野,需要跨出自己的具体专业,学习一些哲学,需要跨出自己所处的时间段和小环境,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看问题;同时视野向内,关注“人”本身。孔子、老子被全世界尊为人类文明之宝,因为他们贡献了关于“人”的哲思。缺乏这种视野,创作出来的音乐就很可能是空洞乏味、难以跨文化进行沟通的,乃至短命的。

  艺术创作是在搭建人类理想的精神世界,也是在创建自己的精神空间,要靠一系列作品来丰富和完成。它需要极大的心力、体力和毅力,以及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思考,并且持续一生——累得很,但幸福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愿年轻艺术家创造出既诞生于这个时代又超越时空,在表现自我的同时传递人类共同思想情感的真诚之作。

  (本报记者王佳可采访整理)

  陈其钢,1951年出生于上海,旅法作曲家,青年时期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1984年赴法国深造。1998年出任贝桑松国际作曲大赛评委会主席,2005年获得法国音乐版权组织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交响乐大奖”。曾任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并创作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2013年法国政府向陈其钢颁发“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代表作品:管弦乐《五行》《蝶恋花》,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合唱《江城子》,电影音乐《归来》等。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03日 14 版)

(责编:冯粒、王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