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书写人类政治文明的中国贡献

李  拯
2018年03月05日05:2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新型政党制度不仅厚植于中国土壤、体现着中国文化,在制度建构层面更体现着中国创造和中国智慧

   

  “它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新型政党制度”定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铿锵有力的话语,洋溢着对中国道路的充分自信。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主要运作方式,政党制度则是政党政治的运转基础。近些年来,一些国家的政党之间渐渐从相互制衡走向相互攻讦,尤其在国家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时,常常因内耗严重而延误机遇。这与中国的执政党与参政党不打“拳击赛”、坚持“接力赛”的良性民主形成鲜明对比,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出现了“向东看”的新趋向。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我们政府的性格,是跟人民商量办事的。新型政党制度不同于旧式政党制度只代表少数人的利益,而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极大的包容性。两会前夕,人民网推出“2018两会调查”网上征集活动,420多万名网民参与互动、表达诉求;在全国各地,“请政协提出决策建议”“先听听群众意见”,渐成党委决策的新模式。“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这让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始终植根人民,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避免政党成为少数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就连国际媒体也承认,中国的政治模式比西方更有效率。新型政党制度,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反观一些国家,多党竞逐、相互倾轧,形成了“我办不成事也不能让你办成”的“否决型政体”,导致反复拉锯、甚至运行停滞。“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实现了集中领导和发扬民主、有序参与和充满活力的有机统一,既能实现政治参与、利益表达和民主监督,又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能力,体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每一颗民主的种子都需要找到适合的文化土壤。今天,“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逐渐成为中国的社会共识。从国家层面看,政党协商内容进一步明确,程序进一步规范,机制进一步完善,成效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或委托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通报会共百余次,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召开或出席的就达20多次;在地方层面,协商民主正在处处落地生根,作为基层协商民主典范的温岭恳谈,被国际观察家称为“实现民主的一种途径”。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让“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成为现实,“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新型政党制度不仅厚植于中国土壤、体现着中国文化,在制度建构层面更体现着中国创造和中国智慧。它的成功实践证明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 正所谓,“本土的民主常常是最好的民主形式”。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的开枝散叶、蓬勃生长,走出了中国政治文明独特的发展道路,更为人类的政党政治和政治文明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70年前的“五一口号”在今天仍然动人心魄。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从薪火相传的文明传承中走来,从战火烽烟的近代历史中走来,从激情燃烧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走来,并昂首走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05日 05 版)

(责编:王仁宏、王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