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国家宝藏》热播 文化遗产要讲好新故事

陈子仪

2017年12月26日07:5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国家宝藏》热播 文化遗产要讲好新故事

  传统文化和传统品牌曾经拥有辉煌的历史,但过去的发展方式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传统文化、传统品牌想要立足,唯有创新一途可取。

  近日,央视的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获得无数好评,就连一向挑剔的豆瓣网友也给出了高达9.0的评分。为什么并不罕见的文博综艺节目,能获得如此高的热度?原因只有一个,《国家宝藏》用了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不同于以往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邀请了王凯、雷佳音等27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而9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更让节目凸显了话题性和专业性。

  在第一期节目中,王凯饰演乾隆一角,演绎了清代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瓷瓶——各种釉彩大瓶背后的故事。在剧中,穿越到清代的王羲之、黄公望以及雍正皇帝都用不同方式“吐槽”了乾隆皇帝的“农家乐”审美,但是,乾隆皇帝的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又完美地回应了世人对该瓷瓶的怀疑。正是这种鲜活、接地气的呈现方式,拉近了文物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更乐于去了解文物本身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国家宝藏》在呈现与表达方式上的成功,对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以“中华老字号”为例,据统计,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70%的老字号企业现在勉强维持现状;20%的老字号企业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破产;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并且有所收益的仅占10%。几乎没人不知道“肯德基”“麦当劳”,却越来越少人听说过“瑞蚨祥”“内联升”。

  传统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拥有辉煌的历史,但过去的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文化遗产想要在新时代立足,在公众中间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唯有创新表达方式一途可取。

  听上去,创新与传统似乎是一对反义词。但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创新。不仅是《国家宝藏》节目,故宫富有新意的文创产品也获得了许多游客的好评;一些老字号也在推陈出新,稻香村在中秋节期间推出了芝士口味月饼,五芳斋也在端午节期间推出了鳗鱼、牛腩、南美对虾等新口味的粽子;月盛斋、天福号、王致和、吴裕泰等老品牌纷纷入驻天猫超市,让人们在国外也能尝到“老味道”;而《中国诗词大会》创新的节目表现形式也使得优秀古诗文再次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些传统文化、传统品牌的新型表达模式,证明着对传承传统的重要价值。

  传统文化与传统品牌的内涵是历久弥新的。“老故事”的讲述,需要探索新的模式,这样才能激发更多活力。

(责编:董晓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