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两院院士,以创新蓄力新时代

李洪兴
2017年12月04日04:2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这几天,中国科学界迎来“收获季”。两院院士名单公布,128名新当选院士同享荣耀,其中包括34位外籍院士,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和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赫然在列。与此同时,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首批成果。中国科学的发展进步,再次受到世界瞩目。

  作为中国科学家的第一梯队,这次院士增选有几个新特点: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4.1岁,最小46岁,最大67岁,体现着新老接力、梯次接续;学科结构更加多元,建立新兴和交叉学科特别推荐机制,成立国防和国家安全特别推荐小组,极大拓展院士队伍的学科领域;国际视野更加开阔,外籍院士的含金量不断提升,重点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候选人,外籍院士的国别分布更趋合理……可以说,中国的院士队伍结构更加优化、水平更上层楼。

  院士评选不仅仅是科学荣誉的分配,更体现着科学与时代的互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从这个角度看,新当选院士的新特点,正是要适应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势。数学理论、混合智能、空间技术,基础理论和前沿学科实现新突破,这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新能源汽车动力、食品科学、核能电力,知识产权和技术应用获得新进步,这是面向经济主战场;“歼—20”“嫦娥五号”“C919大飞机”,大国重器和重大工程进入新境界,这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院士评选的导向性意义不言而喻,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贯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

  这次两院院士名单公布,比尔·盖茨和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当选外籍院士,受到舆论关注。这不仅说明中国科学的全球视野更加开阔,也说明中国对全球顶尖科学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的科技进步得益于向世界开放;进入新时代,中国科学更有底气平视世界,向世界开放也日益体现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互动。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保文成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深圳华大基因创始人杨焕明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与世界密切互动,科学人才双向交流,既表明中国科学不断接近世界前沿水平,也将推动中国科学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国的发展,最大的动力在创新,最大的短板也在创新。“天眼”独领世界、“天宫”翱翔苍穹、“蛟龙”深海探险的同时,集成芯片仍待突破、发动机研发还要加大马力、生物制药需要普惠研发,这就需要解决“缺芯少魂”的问题,以科技创新突破制约发展的根本障碍。在这方面,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广大科学工作者承担着特殊使命,毕竟,“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在时代浪潮中激发创新活力和潜力,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中国将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家黄大年曾发问:“我们国家如何走向世界一流?”如今面对呼啸而来的“中国浪潮”,很多未来学家在问“为什么是中国?”今天,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科技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将是科学工作者的黄金时代——他们的创新不仅会推动科技进步,也将更好地“定义世界新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04日 09 版)

(责编:袁勃、黄策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