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观点)
人民日报评论部:制度创新继往开来
——从十八大到十九大③
在长期实践基础之上的制度创新,为治理找到了抓手,为发展扫除了障碍,为未来打好了基础
历史性变革,孕育于砥砺奋进的步伐之中。10月15日,一份《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记录下5年来的一个个脚印,让人们窥见中国奇迹背后的密码。
有人发现,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中,制度建设的内容占到很大比重。从八项规定到整治“裸官”,从政府职能转变到司法体制改革,从户籍管理到高考招生,用制度尺子定规矩,用制度笼子防贪腐,用制度框子促发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制度创新,是把握过去5年成就与变革的一个关键入口。
“制度设计”“制度建设”“制度安排”“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制度衔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制度”这一手棋牵动着治国理政全局,制度创新不仅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更成为一个基础工程。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要环节,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正在形成与完善,保障着人民幸福安康、维护着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国家长治久安,让“复兴号”在圆梦征程上一往无前。
时钟回拨。1992年,邓小平坦言“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为什么要30年?一是因为各种制度成熟定型需要时间;二来也是因为,那些管根本、管长远的制度,必然源于长期实践的总结,必然要满足长期实践的需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发展大势,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当做摆在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搭架子、定规矩、划边界,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5年探索筑牢了执政兴国的基础,为未来的中国积累下宝贵的“制度财富”。
有人统计,在中央深改组总共38次会议的新闻通稿中,“制度”出现了297次,是仅次于“改革”的高频词。这体现出执政党清晰的制度思维、坚定的制度理念。扶贫是世界性难题,世界银行在很多国家的扶贫项目打了水漂,为何中国赢得了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功?这背后是资金调配、贫困识别、产业发展、干部动员等一系列堪称“精准”的体制机制。环保并非一个新概念,长期以来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为何在这几年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离不开制度化的环保督察与“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让改革于法有据、让发展有章可循,说到底为了以改革突破瓶颈、让发展走上新路。从制度出发,才能理解为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内容,才能理解为何外国观察家会认为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建构的革命”。
制度创新,也是执政党自身的一场“革命”。5年来,从出台八项规定开始,制度之笼越扎越紧、越扎越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出台和修订80余部党内法规,构成了严密、管用的党内法规体系,为个人扣上“风纪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美国《赫芬顿邮报》感叹,中共的党内治理是“最具创新力”的举措。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到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再到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围绕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集合”,让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显著增强,为中国发展铸造了一个更坚强的领导力量。
或许,拉开历史视野,才更能看到这5年来制度创新的意义。在长期实践基础之上的制度创新,为治理找到了抓手,为发展扫除了障碍,为未来打好了基础,增强了决策的稳定性、工作的连续性,更让制度思维成为一种基本的思维,让事业发展有保障、让人民对未来有更稳定的预期。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制度创新史;走向复兴的征程,也将是一个制度创新的征程。未来,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推动制度创新,补足短板、完善不足,避免制度成为“稻草人”“泥菩萨”,不断开创“中国制度”新境界。
党的十九大马上就要召开了。这是一次为未来中国划定航程的大会,必将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步伐,“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行,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17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