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鄙视链”小考

随笔

2017年07月26日09:40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鄙视链”小考

  一时间,鄙视链成为一个新鲜的热门话题。鄙视链浸入我们生活的每一寸空间,在任何领域,几乎都能看到鄙视链的存在。

  除了不久前引来热议的相亲鄙视链以外,其实还有很多鄙视链存在已久。比如影视剧,看欧洲艺术电影的鄙视好莱坞电影,看好莱坞电影的又鄙视国产电影;看英剧的鄙视美剧,看美剧的又鄙视日剧,看日剧的又鄙视韩剧,鄙视链的末尾则是国产剧。连上个网络论坛都有鄙视链:顶端是知乎、果壳,接下来是豆瓣,再下来是天涯,然后是猫扑、贴吧,等级还挺森严。甚至在儿童之中也存在鄙视链,比如有没有英文名,看的是国产动画片还是欧美原版动画片等等,无一不用来当作鄙视的依据。

  鄙视这个词,天生让人反感。但鄙视链这件事,其实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说穿了,不过是不同社会群体的集体认知有所差异,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存在。比如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每一层级的人都对应着不同的生活规制,从家里能住多大房间到死后有多少人陪葬,都是严格规定的。把鄙视链简单归因于“三观不正”,其实过于片面了。比较产生差异,差异产生鄙视,再通过鄙视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强化自己的身份权威,这可能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本能。

  而到了现代社会,鄙视链仍然建构于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等“下层建筑”上,但更多却体现在谈吐、爱好、生活习惯等思想意识的“上层建筑”中。毕竟,赤裸裸地鄙视穷人,既不合乎现代伦理,也显得很不优雅。但无论怎么演变,鄙视链始终是存在的。

  别说鄙视链一无是处。它体现的自我认识和身份意识,就是社会多元化带来的好处。假设公众只有一种影视可看,只有一种网站可上,那么谁也没法鄙视谁了。此外,鄙视也能成为一种激励人们向上的力量。被鄙视的滋味不好受,唯有提升自己,爬上鄙视链的顶端,才能摆脱这种心理压力。“知耻而后勇”就是如此。

  必须承认,鄙视链背后的社会差异和身份意识,永远不可能消除。但这并不意味着,鄙视链存在即合理。鄙视链对社会的负面效应在于,它把每一个人都放置在一个巨大的竞技场上,你能鄙视多少人,又被多少人鄙视了,清晰地划定了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在这样激烈的比拼下,每个人的内心都是矛盾的:既享受在某些方面鄙视他人的快感,又得承受在别的方面被他人鄙视的屈辱。需要靠贬损别人才能获得自信的人生,无疑是可悲的;鄙视一旦被认可为主流观念,将会给社会运行带来巨大内耗,给不同群体之间带来难以弥合的分歧和矛盾。

  其实,在我们的文化中并非没有应对鄙视链的“特效药”:在西方文化中,“Don't judge”(不可评判)的观念深入人心,意即不要贸然评价、判断他人,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够了;东方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也强调了承认差异、互相尊重的重要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也许我们无法消除鄙视链存在的土壤。但我们可以不去强化它,更可以选择无视它。把时间花在真正重要的人和事上,比鄙视来鄙视去有意义得多。

  (广州日报评论员 张涨)

(责编:董晓伟、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