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始终和你在一起”
共产党员都是相似的,活着是为了使别人更幸福,奉献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风里雨里,他们始终在我们身边
党的第九十六个生日即将来临。对于这个穿越百年风云、带领亿万人民走出“历史三峡”的大党,国际社会一直在追问其牢固的执政基础和强大的治国理政能力从何而来。事实上,这不需要探究多么高深的理论。看一看那些优秀党员的故事,就能对此有所领会。
大山里的女支书刘桂珍,她的目标是“让村里的老人有医看,娃娃们有学上,村里防洪防火有个跑腿管事的”。这位体重不到80斤的瘦小女人,挑上了39年乡村医生、29年乡村教师、19年村支书、14年村主任的4副担子,工龄加起来足够“一般人干两辈子”。共产党人的坚守,撑起了乡亲们的一片天。
基层党建工作者韩青,念兹在兹的是“让党员找到党组织这个温暖的‘家’”。当年不到30岁的她,在向一家公司送党员登记表时,得到的是前台“我们是企业,这个跟我们没关系”的回答。从此后,她以“服务”为切入口,开始了扎扎实实的党务工作。一名共产党员通过实干焕发出的凝聚力,让非公企业员工找到了信仰之家。
青稞专家尼玛扎西,用自己的坚守履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中”的信念。当西藏自治区年粮食产量突破100万吨,这位天天扑在青稞地里的“土专家”,心里有说不尽的自豪。就像青稞育种一样,共产党人的基因在这样的奋斗中代代传承。
有人说,时代变了,党员的形象也在变。确实,伴随着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面对着深水摆渡的复杂局面,党员所担负的具体责任,必然要与时俱进。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来未曾变过。从战火纷飞中“那个时代最富有吸引力的革命者”,到“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再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廖俊波、谷文昌、李保国、牛玉儒、邹碧华……在这张没有尽头的名单上,渐行渐远的老党员和他们的新同志,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对人民的承诺。
暴雨之中,坚持守护在井盖被冲走的地方、预防险情的发生;10米高空,托举住即将坠楼的儿童;母亲离世,继续照顾孤寡老人30年……他们也许是茫茫人海中熟悉而陌生的面孔,也许一生都没有面对镜头的“高光时刻”,却总能传递一种别样的精神力量。共产党员都是相似的,活着是为了使别人更幸福,奉献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风里雨里,他们始终在我们身边。
几天前,有网站发起话题“那一年,你为什么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引得不少人吐露心扉——“汶川地震时,科室让党员一线救灾,我只能在后方支援,结束后我第一时间入了党”“入党的故事很简单,因为我想跟优秀的人在一起提升自己,而现在我如愿了”“我必须投身这个磅礴的时代洪流中”……我们为什么要入党?可能是时不我待的时代感召,也可能是被“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拨动心弦。平凡的生活里,日常的工作中,一旦我们加入这支队伍,有了“共产党人”这样的称号,那种圣洁与高尚所传达的力量,足以支撑我们将责任、担当和奉献贯彻一生。
微纪录片《我是谁》中这样说,“我是离开最晚的那一个,我是开工最早的那一个,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个,我是坚守到最后的那一个,我是行动最快的那一个,我是牵挂大家最多的那一个……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你在一起。”近9000万同志聚在一起,足以凝成走向复兴的坚强领导力量,而近9000万党员走向四方,也足以化作彰显真善美的标杆和灯塔。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30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