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今的这条起跑线,表面看是所要就读的学校、所能享受的教育资源,其实已然衍变为家长自身的智力、学历、财力、社会活动能力……
上周末,是上海市171所民办小学入学面谈的时间。有家长反映,在学生面谈过程中,家长被要求做问卷调查,不仅考察家长的学识,还要求填写孩子爷爷奶奶的学历、工作单位等信息,俨然“查三代”的架势。对此,涉事学校回应称,出题是为了让家长在等候中娱乐一下。上海市教委事后要求相关学校立即整改,并通报相关情况及处理意见,将核减其明年招生计划。
如果真是为了娱乐,大可给家长们放放电影、播播音乐、看看宣传片,搞这种既伤自尊、又拉仇恨的项目,究竟是学校太傲娇不怕掉粉儿,还是醉翁之意、另有所图?
几天来,此事引发了不小的舆论风波,评论大都直指此事公然制造教育不平等的本质,还有观点认为这是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或外部要素限制过多造成的供给不足,而现实中买一套学区房远比做一张奇葩卷子难多了。在学区房尚未完全消失的情况下,既然可以通过家长的经济手段来获取好的教育资源,那么又为何不能通过家长的其他禀赋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换言之,难道选出有钱的爸妈就比选出聪明的爸妈更合理正当吗?
人们总说“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今的这条起跑线,表面看是所要就读的学校、所能享受的教育资源,其实已然衍变为家长自身的智力、学历、财力、社会活动能力……家长稍有不给力,就可能让孩子与优质学位擦肩而过,与和传说中的好学校、好老师亲密接触的机会失之交臂。
争取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次争抢“上车”的过程?只不过教育资源这辆车具有更明显的“过时不候”的属性——孩子的入学时点就在眼前,一旦上不了车,“不仅抱憾终生,更愧对子孙”的失落感与无力感,估计不少家长都曾有过。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想彻底解开家长们“哀己不幸、怒己不争”的心结,还得让教育变得亲民起来,让好学校的大门更多也更宽一些,让入学升学少一些无厘头的附加条件……当学校不再戴着有色眼镜挑家长、选学生,入学升学领域存在的“傲慢与偏见”才有望逐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