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域外听风:沃土要配“金种子”

李志伟
2017年04月20日04:4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真正把提高粮食自给能力纳入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篮,忍饥挨饿才不会成为难以撕掉的标签

  

  近日在埃塞俄比亚阿法尔州出差,看到当地人欢喜地从中资企业营地外的水龙头处接水。据了解,当地妇女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打水。此前她们吃水要赶很远的路,从河里或水洼打水,哪怕水浑浊,也只能直接饮用。

  去年以来,东部非洲遭受严重干旱,人们喝水吃饭成了大问题。“世界正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大饥荒”,联合国官员近日访问也门、南苏丹、索马里和肯尼亚四国,发现有2000万人面临饥荒和疾病威胁。据估算,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国际社会需要在7月之前提供44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目前尚有大部分资金仍未到位,这不禁让人感到担忧。

  饥荒一直是笼罩在非洲之角上空的阴影,在国际新闻中,饥荒总是与非洲如影随形。20世纪后半叶,全球65次饥荒中有34次发生在撒哈拉以南地区,人们常常为那些骨瘦如柴的佝偻背影所震惊。除了天公不作美,不少国家闹饥荒,主要原因就是暴力冲突。比如南苏丹内战持续3年多,导致经济崩溃、粮食歉收,“有的地区每1万个人中,平均每天有2人因饥饿而死亡”。为了抢夺救援粮食,武装分子不惜滥用暴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救援粮食的运输不畅,联合国只能通过飞机投放救援粮。即便如此,这些人道主义援助相对当地需求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援助资金不到位、战争冲突频发、救援行动迟缓,使得饥饿的故事一次次在非洲大陆上演。与此同时,许多人也开始怀疑国际援助是否真的能帮助非洲站起来。赞比亚女作家丹比萨·莫约在《致命的援助》一书中说道,“救济金”性质的国际援助,或许正在让非洲越来越“穷”。一方面,巨额援助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也加剧了非洲对外援的依赖,更滋生了腐败。另一方面,免费的救援粮食给了当地农业和其他产业沉重打击,援助粮在黑市低价流通,农民种粮无利可图。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没有实现自给自足,反而陷入援助返贫的怪圈,这值得国际社会反思。

  其实,非洲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沃土”是不少农业专家对它的共同评价。然而由于非洲农民无力获得现代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技术,农业产出效率并不高。拥有全球12.4%的可耕地面积,而粮食产量仅为5.1%,这意味着,非洲许多国家的粮食只能依赖进口。上世纪末,一些国家被迫进行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改革,取消了农业补贴,使得广大农民的劳作,必须直面欧美高补贴农产品的竞争。内外交困之下,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花掉宝贵的外汇购买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粮食。非洲逐渐失去的,不仅是最具竞争力的出口产品,更是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良机。

  “解决非洲饥荒问题要从内部着手,而且是着力保护农业”。在布隆迪,中国专家指导的示范田平均亩产比以往高了近500公斤,刷新了非洲水稻的高产纪录。从东非到西非、从撒哈拉沙漠到维多利亚瀑布,非洲农业需要的是真心实意的帮助和扶持,而不是口惠而实不至、破坏农业发展活力的“救济”。“面包篮子”不只是过往辉煌的代称,真正把提高粮食自给能力纳入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篮,忍饥挨饿才不会成为难以撕掉的标签。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20日 05 版)

(责编:王政淇、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