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搬迁,不能一搬了之(三农微观察)
能致富是搬得出的动力,也是稳得住的依托。不能搬掉群众的利益,更不能搬掉群众的生计
山里稀稀疏疏的几户人家,敲了半天门才开,屋子里黑乎乎的,除了墙角堆着一些发芽的土豆之外,家里几乎一贫如洗。这是在乌蒙山片区的二半山上不难看到的一幕,这样的高寒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好办法是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大工程。“十三五”期间,如何让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1000万人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干的一件大事,就是用6000亿元搬迁这1000万贫困人口。
易地扶贫搬迁,决不是一搬了之。逐步能致富是搬得出的动力,也是稳得住的依托。既不能搬掉群众的利益,更不能搬掉群众的生计。
要防止只有光鲜的新房。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一些地方在工作中只重视盖房搬迁,不重视实质脱贫,必然不能长久,搞不好以后就要翻烧饼,这方面教训深刻。大别山区的一个搬迁安置点,房子盖得挺漂亮,一问政府补贴5万元,自己要贷款8万元。这种负债式搬迁,住户还是住进了光鲜房子的贫困户。
要有扶贫搬迁的历史耐心。搬迁对农民来讲是大事,群众有顾虑、有反复是正常的,要有定力,细致、耐心地去做工作。还有些深山里的群众不愿意搬。怎么办?不能强迫。可以帮助他们算现实账、算长远账,与搬了的群众对比。要尊重群众意愿,让他们自己选择。
要确保搬迁后能够实现稳定脱贫。重点要在发展产业、解决就业、壮大集体经济上下功夫,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产业,结合迁入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培育一些特色种养业、手工业、乡村旅游等产业,重生产,更要重市场,要把销售的路子蹚出来。
当前易地扶贫搬迁的成绩当然很大,但有些苗头性问题,需要重视,需要认真对待,科学处理。
个别地方搬迁去向与搬迁户的谋生能力不适应。如果选址不合理,搬迁去向与搬迁户的谋生能力不适应,就会搬而难安、搬而难富,甚至会返迁回流。还有最贫困的人搬不起的问题。不少地方易地搬迁实践中发现,贫困户住进新房子,国家拿大头,贫困户也要拿小头,但最贫困户却拿不出这个小头。
精准扶贫之义,在于解决各种脱贫问题上都要精准,既要瞄准对象,又要精准施策。
把发展条件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对完备的地方以及便于群众就业的区域,作为规划集中安置点的优先选择,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他们的后续发展奠定较好基础,可以防止搬迁去向与搬迁户的谋生能力不适应。
按家庭人口等制定差异化、阶梯式补助标准,杜绝到户资金搞大锅饭、平均主义,尤其是对贫困度极深、无自我筹资能力的贫困户,按照人均住房标准,建设“交钥匙”工程。对特殊困难人群,实行集中建房、集中供养,可以切实解决“最贫困的人搬不起”问题。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脱贫攻坚有其内在的规律,实现目标绝非朝夕之功,必须长短结合,扎扎实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概莫能外。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16日 11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