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域外听风:当阿凡提“巧遇”朱哈

张  晔
2017年04月10日04:5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往往蕴含着一股超越国界的穿透力,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鲁本斯路的路口,矗立着一尊雕像:头顶圆帽、蓄着胡须的男子倒骑在毛驴上,憨态可掬。

  过往的人不禁会问,他是谁?有中国人说,这是家喻户晓的阿凡提;有叙利亚人说,这是阿拉伯民间传说人物朱哈;还有人说,这是土耳其的霍加·纳斯列丁……在驼铃悠扬的古丝绸之路上,不同国家的人民,用各自的语言讲述着他的故事,和那些广为流传的笑话、格言一起,化为一条绚丽多姿的文化纽带,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上世纪50年代,一位德国记者到新疆采访,一位老人用维吾尔语给他讲阿凡提的故事,随行人员先译成汉语,再译成德语,结果仍然把德国记者逗得哈哈大笑。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一千零一夜》激起了中国孩子的阅读兴趣,挥舞金箍棒、驾着筋斗云的“超级英雄”孙悟空,也能在海外圈粉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往往蕴含着一股超越国界的穿透力,牵引自身跨越时空局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周恩来总理曾巧妙地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改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基调,一下子拉近了与西方观众的距离。2016年,世界多地共同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这两位中西方戏剧巨匠,生前互不相识,但作品内涵却有诸多相通之处。“我把东方笔墨化作爱的能量,你用西方语言讲述世事沧桑”,当文学可以跨越语言,音乐可以跨越地域,戏曲可以跨越时间,我们或许不难理解,为什么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历久弥新。

  然而,文化的跨区域流动并非一帆风顺,许多偏见与误解,正是源于对不同文化的片面认知。不久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一些中国留学生的宿舍门牌上因为有中文拼音名字,而被有意撕毁。对于这一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撕名牌”行为,哥大的中国留学生录制了一段视频《说出我的名字》,给予优雅的回应——“我叫Hai Ge,含义是大海的歌声;我叫Liu Xinran,代表着欢乐和欣喜;我叫Xu Guohao,意思是像花木兰那样的女英雄……”消除误解、融化偏见,让本国文化在异域开出美丽花朵,需要更多类似说出“我的名字有多美”的好声音,相信换来的不仅有理解和尊重,还有友谊与共鸣。

  在历史的演进中,文明的进步,常得益于文化的传播。在印度,佛像的面部却带着鲜明的希腊特征;出自非洲的咖啡树从中东迁徙到欧洲,“咖啡文化”至今风靡全球;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又经不断创新改进,“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千百年来,文化的脚步总是比刀剑的征服走得更远,文明的传承也因此拥有更坚韧的力量。

  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文化的交流互鉴也当如此。期待有更多人带着平等、包容的欣赏目光,在不同地域的灿烂文化中徜徉。正如那穿越时空的阿凡提,不管他是谁,不管他在哪儿,都是我们共同童年记忆里,那个爱讲笑话的可爱老头。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10日 05 版)

(责编:王吉全、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