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推进医改需要“联动大招”
医改不仅要在专业领域实现统筹联动,也应在全国范围实现耦合协同
日前,北京医改放出大招:3600家医疗机构将于4月8日同步启动医药分开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药品采购、医保支付、分级诊疗、服务价格等同步配套改革。作为全国优质医疗资源最为集中的北京,这一系列大动作也许将在医改史上留下闪亮一笔。
北京医改的亮点不仅在于覆盖的三甲医疗机构最多、一揽子推进的配套措施最多,更在于这是实现了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综合性改革。可以说,北京此轮医改直取以药补医顽疾的七寸,以统筹联动抓住了医改的关键,体现出壮士断腕的气魄、调和鼎鼐的智慧。
医改走到今天,最急需的正是“三医”联动的大招。医药分开的目的,是从经济上解除医院、医生对药品加成收入的依赖,切断以药补医机制的“根”。长达几十年的以药补医机制引发了诸多弊病,不通过联动改革一起根治,仅单兵突进很难解决。在一些地方,取消药品加成后,导致检查费、诊疗费虚高,产生了隐形的、变形的以药补医。正因此,北京此轮医改剑指以药补医,就采取“三医”联动的方式,可以说是充分吸取了以往的改革经验。
从前几年的医药分开实践来看,取消药品加成后,大部分地方采用的是“721”的补偿方法,即通过70%调整医疗服务价格、20%财政补助、10%医院内部消化的办法来补偿。由于配套措施不是很完善,药品采购难以量价结合、招采合一。于是,一些地方出现了“七日改革”,昙花一现;有些地方耗材、检查费用越来越高;有些医院特需服务越来越热,不断挤占基本医疗服务的空间;有些地方医疗定价迟迟不动,改革不了了之。如此种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并不少见。
由此审视北京此轮医改,就更能认识到“三医”联动的现实针对性。北京市医药分开改革采用的是价格补偿的“平移法”。设立医事服务费,进行全额补偿,同时也调整了部分医疗服务价格,以体现医务人员劳务技术价值,建立激励机制。药品进行分类采购,推行联合采购、联动全国最低价、基层与大医院统一用药目录;医保进行总额预算管理,医事服务费纳入医保。医疗、医药、医保3个领域统筹联动,共同发力,既能扭转多开药、大处方的现象,又能通过配套改革防止隐形的以药补医,从而从根本上破解以药补医难题。尤为重要的是,“三医”联动还能实现总费用控制,增强老百姓的改革获得感,据北京市卫生部门对405个病种的静态测算显示,改革后门诊患者次均费用平均降幅为5.11%,住院患者例均费用平均涨幅为2.53%。全市医疗费用总量保持基本平衡,患者总体费用负担没有增加。
从5年前5家医院的试点,到今天3600多家医疗机构的改革推进,北京市医改彰显了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尽管改革效果有待检验,但是启动“三医”联动的综合性改革,既说明改革者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也对全国医改起到了表率作用。同时,从“联动”的视角来看,地方改革的顺畅落地,离不开全国一盘棋改革的制度大环境。比如说,挤出药价的虚高水分,离不开药价的合理形成,需要改变药品生产小、散、乱的局面;再比如说,只有全国统一取消加成、各地推行分级诊疗、医保全国统一联网结算,才能降低外地、自费病人的看病支出。这说明,医改不仅要在专业领域实现统筹联动,也应在全国范围实现耦合协同。
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伤筋动骨的”。伤筋动骨的改革不能单刀直入,零敲碎打,而需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起来,医院管理、医保监管、药价治理齐头跟上,才能彻底跟以药补医说再见,实现真正的医药分开。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4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