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观点:让人乐不起来的“埃森哲报告”

北  纬
2017年03月21日04:4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有些“喜讯”,让人乐不起来。全球最大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在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即如此。

  这是一份关于男女收入比较的报告。报告称,发达国家的男女收入差距有望在2044年前完全弥合,比此前预估的提前36年;发展中国家实现男女收入平等所需的时间可缩短100多年,提前至2066年——听上去,确是好消息。

  但且慢。“提前36年”和“缩短100多年”,咀嚼起来很不是滋味。而报告还如实相告,要做到这一步,有预设前提——“如果女性能充分利用三种职业推动力量,加之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有力支持。”换言之,缺乏“前提”,所有的“提前”不过是奢谈。

  读之,何其沉重!

  要知道,此时,距当年纽约纺织女工集体罢工、抗议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低薪待遇、争取10小时工作制的男女平等权利,过去了整整160年;距1.5万名纽约妇女走上街头、争取投票权、喊出象征经济保障和生活质量的“面包加玫瑰”口号,过去了109年;距德国共产党人克拉拉·蔡特金倡议并设立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也过去了106年。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客观看,从“同工同酬”的呐喊抗议,到“面包加玫瑰”的权利觉醒;从“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代口号,到“男女都一样”的豪迈宣言,激荡百余年的妇女运动史,让无数蜷伏于社会底层的女性,昂起头挺起腰,走入了一个崭新的“她时代”。女性的地位之变、“她力量”的贡献之大,今非昔比。

  然而,就像埃森哲报告同时宣称的,尽管在多达95个国家里,女性接受大学教育的数量等于或大于男性,但女性在工资待遇和就业机会方面仍然长期处于劣势。这也印证了联合国2000年发布的关于世界妇女地位的综述内容:“妇女和男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就教育和工作机会、健康、个人安全和人权来说不同的世界”。职场中,很多女性依旧受着“玻璃天花板”的限制无法升职;生活里,色情文化充斥着侮辱和物化女性的元素。女性就业中遭到的歧视,男女同工不同酬的差异,以及“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怨艾,不仅暴露了妇女权益保障的制度苍白,也折射了女性角色认知的自我矮化。

  “人们声称女人比男人优秀,这种空洞的恭维定会使每一个有思想的妇女发出无奈的苦笑。”著名女性主义者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中的这句话,很是犀利。是的,我们感动于体操名将丘索维金娜为救儿子“不敢老去”所诠释的母亲之爱,钦佩于医生蒋励拯救阿富汗战火中的生命所传递的天使之爱;我们被模特库塔斯绝不让“轮椅阻挡梦想”彰显的梦想之美所感染,被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为环保奔走展示的行动之力所召唤,但如果百余年过去,“男女平等”依旧在很多国家、很多方面还只是“诗与远方”,还继续成为今天的妇女节主题,这“恭维”便显得空洞,“乐观”就只是一种自我麻醉。

  回到3月8日。这一天,在美国多个大中城市里,数以千计的女性举行了“没有女性的一天”活动,试图以这样的“缺省”,彰显女性的经济力量和社会贡献。当然,这个世界同样不可能让男性缺省。但如果,连最为推崇权利平等的美国,女性工作收入还只是约为从事同一工作的男性的80%,我们对于实现男女平等的目标,该有怎样的压力和使命?

  1942年,丁玲在延安发表《三八节有感》,其中问道:“‘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被提出呢?”其实,真正的男女平等,不是女权颠覆男权,不是女性成为男性的模仿者,而是树立起性别平等观,女性能够像西蒙·波伏娃说的,“自如地”成为社会主体。

  这需要女性更加自强,更需要社会不懈发力。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1日 23 版)

(责编:曹昆、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