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成垃圾站,被揭短的不只是“文明”

谭小叶

2017年02月08日13:5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春节已经渐渐远去,但高速上的返程大军依然在持续。合肥肥东服务区是G3京台高速上的一个普通服务区。春节以来,这里每天都云集了大量的东向、南下的返程车辆,也带来了大量的垃圾。据悉,这个服务区,返程大军一天产生的垃圾5卡车都拉不完,40个环卫工,一天工作11个小时,都忙不过来。(2月8日 《合肥晚报》)

40个环卫工,一天工作11个小时,与春节期间动辄成千上万的人流量以及产生的垃圾量相比,确实显得渺小,力量肯定不足。然而当看到如此垃圾遍地的场面,听着新闻里“添油加醋”的描述,我们在痛斥部分人素质低下,不够文明的同时,是不是也该有所反思?这样一幕幕熟悉但厌恶的场面真的都是“不文明”犯的错?

不可否认,有意无意展现出的不文明行为都是突兀的道德伤疤,给人打上了“素质低下”的烙印。但是,服务区变垃圾场,游客乱扔垃圾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是不是也与相关部门服务不到位有关?垃圾桶数量、环卫工人数等等硬件是否达标,服务软实力是不是跟得上?

其实,服务区屡变垃圾场却丝毫“束手无策”,更深层面的暴露了文明与法治之间存在空白的短板。对于服务区的不文明行为,管理者们可能抱着“小题何必大做”的心态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在没有硬性法规制止的情况下,管理者的“苦口婆心”打到犯错者身上只能是不疼不痒,又怎能让其长记性呢?

文明素质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如何不再让此类场面上演,一方面公民要提高自觉,不能拿贪图一时方便来博弈公共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用硬性规定给文明“拔苗助长”,用完善的制度加之有效的宣传手段,逐渐将身在其中者或因惰性带来的随手弃之或因有恃无恐的从众心理转变为对法律和法规的敬畏心理。

在制度保障之下,公民自觉才会拔节长高,蒸蒸日上,才有望达到期盼的“文明”。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