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孩子,世界归根结底是你的

夏鹏翔
2017年01月31日05:4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书名所吸引。怎么叫不别离?如何才能把世界都给孩子?

  《不别离,我把世界都给你》的第一个亮点是以“迎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世界给了孩子。第一章,把十余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洋姐姐迎进自己的家,让孩子们在共同生活和为人处世中认识不同的世界、文化和行为方式。有生存能力极强的哥伦比亚姐姐,领着皮皮在人潮如涌的饭堂告别了饥肠辘辘;有教会皮皮靠着诙谐和微笑来解决拳头问题的德国姐姐;还有坚决抵制不劳而获,介绍国外“礼尚往来”的英国老师……当然,其中也不乏受过良好教育,却只是会抢吃抢喝的瑞典姐姐;天天蒙睡到中午却居然会被“累哭了”的芬兰姐姐……“互惠生”是顾名思义的互惠啊,未动一足,也能看到世界的某个场域和人物动态,这实在是一种认识世界的途径。

  第二章,走出国门,住进西方人的家里,走进国外学校去“互惠”。在国外,皮皮看到了澳大利亚的海蓝蓝和绵绵远去的大沙丘,体验了新加坡的多种族国际学校,参加东京电影节时看到日本人的一丝不苟和有礼有节……皮皮生动地感受到大千世界,在她幼小的生命印下了宝贵的痕迹。这些都是皮皮能够成功主演《洋妞到我家》的要因了吧。

  《不别离,我把世界都给你》的第二个亮点是作者的反思。书中的许多故事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例如,我们用成绩、技能选拔出来的小公主、大少爷们在国外庆功宴上的表现,令国人十分惭愧;压岁钱到底压什么,怎么压;特别是围绕着报不报课外班和参加艺术比赛所引爆出来的家长和孩子的“两个赛场”,毫不留情地披露了我国家庭教育同时也是当今社会的弊病——太焦虑!太功利!与此相关,作者发出了心底的疑惑,那就是,“爱要多少度?”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个“爱”。

  许多家长都把“爱孩子”挂在嘴边,但是细细剥离这个“爱”就会发现,其实,有些家长只是在以“爱孩子”的名义爱自己,而有些家长则是在无意中小看了孩子。例如,“大房车都开来了”和“一号演播厅”就是现场版的“拼爹”“拼妈”,父母亲爱自己爱到了极致。而“要不要陪孩子睡”和“剔鱼骨的烦恼”则是典型的呵护过度,家长的爱替代了孩子的所有,我们小看了孩子的生命力。这些故事虽然并非都是发生在作者身上,但是作为一种思考,它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故事和成长叙事,这是一种为人父母的责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教育情怀。

  《不别离,我把世界都给你》最感人的故事是“算算幸福也不贵”。这是一个在街边小店买衣服的故事。由于物美价廉,以至于作者一家由满心欢喜到满心狐疑。当我读到店主气愤地拿出同样号码的衣服扔在作者眼前的情景时,不由得黯然了。皮皮是个善良的孩子,看到真相就提醒妈妈应该道歉,妈妈也由此深深感触到,“幸福其实也不贵”。

  幸福,是我们永恒的追问。站在教育学的视角来看,儿童保持着淳朴、善良和穷追猛问的天性,是一种幸福。因为卢梭说过,早熟的果子是老态龙钟的儿童,一点都不可爱。儿童应该有儿童的样态。而对于父母乃至社会来说,创设能够让儿童开心、放松和一点点进步的环境,就是幸福。这种幸福,大我小我合二为一,家长和孩子形成一个“场”,一个宽松、积极、向上的“场”。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孩子是生长、是希望、是太阳,我们应该相信孩子,还给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这个世界是你的”。这应该是《不别离,我把世界都给你》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31日 08 版)
(责编:刘军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