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被质疑的网络筹款。去年11月29日,钟先生的儿子小博被确诊为侵袭性纤维瘤。从儿子发病至今,钟先生和前妻罗女士曾多处寻医但都失望而归,仅有北京一家医院表示可以手术,而手术费需50万元左右。去年12月31日晚,钟先生在一个爱心筹款平台发起网络募捐。然而在筹款过程中,钟先生被曝出有3套房产,平时也很少关爱儿子……面对网友质疑,钟先生只得关闭捐款通道,已筹金额停在13.7万元。(1月6日《成都商报》)
又一起网上募捐事件因为房子反转,随着公众不断质疑,相关当事人已经关闭捐款通道停捐,此举既是对捐赠人士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爱心、捐赠公信力的珍惜和爱护。
客观地说,每一笔网络募捐都牵扯着爱心人士的一份爱心,一旦与捐赠目的相反,无疑会让社会各界爱心捐赠人士受伤。相比以往许许多多的网络募捐,并不是每一次募捐背后传递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像近年多次见诸报端的不少募捐,超捐拒退、募捐善款数额不公开,更有甚者,出现诈捐、骗捐,让参与网络募捐的社会爱心人士防不胜防,对社会各界爱心捐赠人士带来一次不小的打击,显然有伤害社会爱心之嫌。类似极端实例的出现,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网络募捐的漏洞所在。
当下,“互联网+慈善”的模式正在我国慈善领域异军突起。一旦网络募捐信息不对等的特性被人利用,可能让此种形式陷入尴尬境地:网络作为虚拟空间,爱心人士对救助对象的考察往往只能听其一面之词,缺少必要的考证,其真实性容易受到质疑。部分受捐助者,利用网络环境作秀,其悲情索捐的形式已经超过了募捐的本意。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跟任何慈善机构的捐赠一样,网络募捐也要经得起公益考验。笔者认为,让网络募捐得到良性的发展应当从三方面入手:第一,相关网站或监管部门应加强项目发起的资质审核,帮助网友在前期实现网络募捐行为的真伪鉴定,从源头上规避救助双方信息不对等的弊端。
其次,应由社会第三方机构加强对网络捐赠的善款流向的追踪。动态的后续监管能够让救助帮扶对象确立精准化、社会价值最大化。如此,才能避免后续因资金使用不透明带来的捐助双方不必要的纠纷,也有利于网络募捐尽快走出“信任危机”。
另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提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慈善环境,能从法治角度解决慈善公信力不高,募捐资金使用、管理不透明,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强化捐赠人知情监督等权益保障,依法处罚诈捐骗捐等不法行为,可防止滥用民间善意,保护公众慈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