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云中漫笔:谣言肆虐,监管自媒体要下重拳

彭训文
2017年01月06日06:1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节本不该说些让人不开心的话题,不过,有的问题不说清楚,它们总会年复一年地出现。网络谣言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的最后一天,微信安全中心发布2016年朋友圈十大谣言。它们分别是:儿童守护站类谣言、“微信公开课pro版”链接会盗号、“SB250”系列谣言、收文件有毒类谣言、偷卖儿童类谣言、食物相克类谣言、儿童用药类谣言、抵制日本电影《贞子》3D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上映、朋友圈流传“急救贴心提示”、名人“被去世”类谣言。其中,有7条为失实报道,2条涉及科学常识,还有1条与生命健康有关,像食物相克类谣言还是反复出现的。

  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是为什么谣言总是屡禁不止且反复出现?问题恐怕是多方面的。

  传统农业社会也有谣言,不过这些谣言多是家长里短,很容易分辨。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信息爆炸造成的认知鸿沟越发明显,分辨谣言往往需要公众具备很多科学常识和社会知识,没有相关信息获取渠道的网友很难分辨其中真假。而且,这些谣言利用公众对拐卖儿童、电信安全和健康安全特别关注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网友只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来对待。

  此外,尽管诸如“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可构成诽谤罪”、“微信十条”等惩罚和监管措施已经出台好几年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法律制度或规则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对于谣言的制止与对谣言发布者的处罚,并没有及时跟进。而微信朋友圈谣言的即时性与流动性,也加大了相关部门监管的难度。

  在新媒体时代,要想让谣言止于智者,需要网友完成自我启蒙,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对于生活中自己不知道的食物,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今的信息获取渠道十分便捷,关键是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认知兴趣。

  这种知识普及更需要政府主导。调查显示,在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位居第一,占比高达45%。那么,食药监总局为何不联合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力量加强对食品安全热点的舆情监测,通过科学权威的解释,及时回应热点关切呢?

  相比启蒙,更重要的是对自媒体的监管要跟上时代。自媒体发展得很快,相关法律法规也要尽早建立和完善。这些法律法规的中心目标就一个,要让传播者敬畏指尖上的力量。互联网世界中也需要遵守规则,如果传播谣言,如果对一些产品、单位构成了利益侵害,需要负法律责任,严重的可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微博、微信的运营媒体,技术监管难度大并不能成为其当“甩手掌柜”的借口。既然微博、微信预知了其中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在没有足够能力防范其蔓延之前,相关部门在批准其市场准入时是否应该有所考量、有所限制?

  网络谣言监管的实际执行部门是各地的网信部门,但问题是这些专业性或事实性很强的谣言,单靠网信部门的监管力量往往是不够的。与拐卖儿童有关的公安部门和民政部门,与食物安全、用药安全有关的食品卫生监管部门,有没有专门的技术平台或者部门负责相关谣言的监控呢?

  当下,中国微信注册人数已超过9亿,网民总数也超过7亿。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事关超过一半的中国人的切身利益,而这也是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尽快答好的答卷。

(责编:曹昆、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