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防范电信诈骗需要“全流程”屏障
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严密防范网络犯罪特别是新型网络犯罪,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电信诈骗作为新型网络犯罪的主要类型,已经引起公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严厉打击。日前公安部会同25省区市公安机关,对一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展开的收网行动中,就抓获201名犯罪嫌疑人,铲除42个信息泄露源头,摧毁9个犯罪团伙。
电信诈骗危害大、难治理,仅2016年上半年,我国电信诈骗发案就达28.7万起,造成损失80余亿元。相较传统犯罪,电信诈骗依托互联网,呈现出跨区域、专业化、成本低、隐蔽性强等特点。一些诈骗犯不仅擅长远程作案,甚至匿身海外,难以追查;还有的形成了专业化诈骗团伙,有组织有分工,以低成本“走数量”,和执法部门打游击。一时间,冒充公检法、领导、亲友实施诈骗,假扮客服坑蒙消费者的剧情频繁上演,令人防不胜防。
避免电信诈骗的危害,首先要提高个体防范意识。电信诈骗的最终目标还是钱财,因此,接到陌生电话多想一会儿,填写个人信息多看一会儿,转账汇款多等一会儿,应该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当然更重要的,是建立跨领域、全流程的打击电信诈骗协同机制,加强执法主体内部和外部统筹,将打击和预防电信诈骗作为系统工程。
跨领域协同,就是在打击电信诈骗的过程中整合执法主体之外的社会资源。电信诈骗中涉及的两个关键要素:个人信息和财产,往往不在执法者直接控制范围内。这就需要电信运营商、掌握海量数据的网站和信息平台、银行、支付平台等负起责任,配合执法者行动,自觉维护用户的信息和财产安全。比如,北京市公安局创新工作机制,强调“专题研究、专门队伍、专案侦查、专门设备”“抓好内部合力、整合外部合力”,有效打破了公安机关与上述各领域主体间的壁垒,实现了零距离联动。
全流程协同,则要在执法主体内部形成合力,并且要求执法者熟悉互联网时代特点,主动跟上社会发展节奏。不久前,公安部授权北京市公安局成立的“公安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查控中心”揭牌,率先开启警务跨部门协同合作模式,构建起警方与银行系统、通信系统之间的深度防控机制。特别是围绕“资金流”这一关键环节,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不仅直接追查到大量犯罪分子,还帮助不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
针对电信诈骗案件,不仅需要公安机关做好侦查、抓捕工作,也需要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在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依法履行职责,甚至还需要立法机关完善相关的法律规章,真正实现“从头到脚”无缝衔接。从公安部国庆节前发出的A级通缉令,到最高法召开“惩治电信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新闻通气会”,再到越来越多针对“电信诈骗”的立法建议,一个全流程抵御电信诈骗的制度屏障正在逐步形成。
平安中国建设,内涵丰富。无信息泄露之虑、无电信诈骗之忧、无财产不翼而飞之苦,都应属“平安”的题中之义。无论从个体角度对电信诈骗加强戒备、保持警醒,还是在跨领域、全流程的协同机制中对电信诈骗严防死守,都应着眼于大局,落实在个体。百姓平安了,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方可长治久安。
(作者为清华大学博士后)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0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