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干部谈读书)

人民日报:永不褪色的精神花环

王新立
2016年09月29日03: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一本好书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它可能影响你的一生。近日,重读了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不由生出如此感慨。

  第一次阅读《高山下的花环》是在1984年的夏天。那是一个炎热的日子,我和父亲站在晒场里,一手扬着鞭子,一手攥着缰绳,不停吆喝着步履蹒跚的老牛。老牛伸着脖子,使劲拉着咿呀作响的碌碡,一遍遍地碾着散发着金黄色的麦秧秆。正午的太阳芒刺般射到我裸露的脊背上,火辣辣地疼。正当这时,随着一阵“丁零零”的自行车铃声,乡里的邮递员给我送来了一个绿色的包裹。这是正在部队服役的表哥为我寄来的,里面是一本大型文学月刊《十月》,上面刊登着在当时已经引起轰动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我慌忙把手中的缰绳塞到父亲手中,三步并作两步跳到晒场旁边的路沟里,打开杂志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在忘情的阅读中,我很快结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憨厚朴实的梁三喜,豪爽大度的靳开来,胸怀大志的薛凯华,嫉恶如仇的“雷神爷”……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是那么鲜活生动,性格感情是那么丰富多彩。就说军长“雷神爷”吧,他把自己唯一的儿子“小北京”隐名送到了前线。当战争结束后,雷军长一边忍受着失子之痛,一边了解着梁三喜、靳开来等血洒疆场的感人事迹,动情地说:“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以身许国!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这就是伟大之所在”。多少年来,“雷神爷”的这段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耳畔,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魂的伟力。

  30多年过去了,《高山下的花环》在岁月的打磨下,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尽管作品中的场景和人物已远离当下的文化和政治环境,但是,正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说的那样,“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深深地感受到斯特劳斯所描述的经典力量:“‘最伟大的心灵’的言说是向今人敞开的,人们可以也只能与那些心灵在其智慧的结晶——‘伟大的书’中相遇”。经典就是这种“伟大的书”。

  当下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伴随着“风险社会”的不确定因素,各种各样的突发性灾害事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每一次突发灾难事件背后,都闪现着人民子弟兵的影子。人们不会忘记:在汶川地震后的废墟上,在天津港大爆炸的火光中,正是那些“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热血军人,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把一条条生命带出死亡的阴影。在这群年轻的军人当中,既有《高山下的花环》中来自沂蒙老区、吃着小米长大的“梁三喜”“靳开来”,也有来自军人家庭的“小北京”,他们出身不同,却有着共同的信仰与追求: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挺身而出!

  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军人是和平的脊梁。为了祖国的和平与发展,坚信在我们这个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国度里,会有更多的梁三喜、雷神爷、小北京、梁大娘、韩玉秀等一批具有高尚爱国情怀的军人和人民,愿将自己的血肉之躯化作坚强的基石,支撑着祖国的明天与未来。这也是阅读经典《高山下的花环》所感受到的精神魅力。

  (作者为河南省汝南县政府应急办主任)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29日 05 版)

(责编:白宇、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