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语:科学传播别走样
说法一:“TILA—TACE,靶向肿瘤内乳酸阴离子和氢离子的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说法二:“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两种“画风”大不相同的表述,实际上说的是同一桩科研成果。
近日,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胡汛教授、浙医二院放射介入科晁明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经由“小苏打饿死癌细胞”的通俗解读,被普通人广泛知晓,反响强烈如石击水。
浙医二院上下也不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这个周一,恰逢晁明门诊,诊室内外挤满了心情迫切的患者与家属。而同样接到众多询问电话的胡汛,不得不挂起“免战牌”,希望能继续安静地做研究。
意料之外的巨大反响,印证了一个情理之中的判断:对科研及成果,进行通俗解读和科普,有可能、更有必要。有人说,科学就是一层纸的厚度,道理可能很简单,但发现的过程艰难。科学研究要向公众讲清楚,其中也隔着一层纸。如果点不透,这层“纸”会一直阻隔公众认知;如果力道把握不好,把纸捅出“窟窿”来,传播的效果也会走歪。
因此,科学传播,好的译者格外重要。“注射碳酸氢钠,让癌细胞狠狠健个身,把储备消耗掉;然后,堵上血管,断了补给,饿死癌细胞。”浙医二院院办负责人说,这样写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科普。正因如此,这项成果的影响力跳出了专业领域。
但如这两位研究者所言,他们的研究有严格限定,目前只是针对原发性的肝细胞肝癌患者,不包括转移和复发的肝癌,而其他肿瘤具体如何治疗,还需进一步探索,比如肿瘤的部位、血供条件、能否进行栓塞等等,都将影响结果。
此外,科研成果也有可能在通俗化解读的过程中走样变形,被误读。比如,“标题党”任意裁切拼接,只取其一,不及其他;有人看到题目大概就开口评论、甚至开骂……像“小苏打饿死癌细胞”的说法,到后来竟走样成了“喝苏打水抗癌”“靠十几块钱的小苏打就能治肝癌”。被这些“变形”的说法牵着鼻子走,再怎么批驳、证伪,寻求真相也只能是缘木求鱼。
科研探索未知、科学造福人类这个终极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为之付出努力。要真正满足公众了解科研成果的渴求和愿望,推动科研成果通俗解读、科普推广,少不了媒体的努力,也少不了公众科学素养的积累提升、对科研规律的深入认识。毕竟,科研成果从基础研究到实践应用还需要时间。这样,在接触科普传播和推广的时候,读者可能就会消除很多误解与苛责,消解太过迫切功利的心思。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27日 1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