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新论:医学赶超一流,岂能忽视临床研究

陈国强
2016年08月29日04:4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医学领域管理者经常会听到临床医生对医学科研有这样的抱怨——每天门诊和手术都忙不过来,还要去做科研,我们哪来的精力和时间?仿佛临床和科研两者关系就是相互矛盾且不可调和的,顾此就会失彼。事实上,这主要是对于医学科研认识有较大的误区。

  医学科研一直以来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基础生物医学模式,一种是临床医学模式。前者关注的是致病和治病的机理,更多采用基础生物医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后者则是综合运用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着眼于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和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它强调更多的是临床诊疗过程中,有效且高质量诊疗数据的积累、分析和研究。但是,我国的临床诊疗领域仍停留在“进口大国”阶段,迄今为止,还鲜有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为国际诊疗指南所采纳,临床医学研究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还有很大上升和进步空间。

  对于两种医学研究模式认识不足是导致临床医生抱怨的直接原因。国家关于科研项目、基金的申请及人才项目的资助等体制机制问题,使得不少临床医生认为医学科研就是基础生物医学模式的研究。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区,临床医生不仅可以从事基础生物医学的研究,更应该从事临床医学研究。而且,从当前医学发展面临的问题看,我国的基础生物医学的研究进步迅速,而临床医学研究进步则相对缓慢。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转变理念。国家科技部、相关基金委、高等医学院校等有关部门要转变管理理念,不仅要重视基础生物医学研究,更要重视临床医学研究,在项目申请、基金投入、人才项目培育等过程中,牢牢把握解决临床问题这个关键,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其次,要重点专项支持两支队伍,即“研究型医师队伍”和“临床专职科研队伍”。让研究型医师队伍通过一线的临床研究得到国际认可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将其转化为临床诊疗的手段、方法及其相关的卫生政策,直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同时将其在临床发现的具体问题转化为一批科学问题,再由临床专职研究队伍对这些科学问题进行基础生物医学层面的研究,得到成果以后再转化为临床的应用,从而使医学科技创新形成完整的科研环路。

  其三,培养临床医生的证据意识。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的临床医学研究基础比较薄弱,体现在虽然研究数量较多,但整体质量较低,主要是以病例分析、回顾性、横断面的研究居多,前瞻性队列研究较少,证据等级不高,样本库、数据库的保真度不够等方面。其中的关键原因是临床医生对于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临床医学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加强临床医生对于临床医学研究的培训和教育,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点和难点。

  其四,加强团队协作,加快构建全球范围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医学研究协作网络。临床医学研究需要打破医院、地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壁垒,我们应积极鼓励有基础、有能力的临床医务人员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申报立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积极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从而示范带动临床医学学科的整体发展。

  “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对于医学科技而言,就是要构建有利于临床医学科研的体制机制,以临床医学研究提升带动基础生物医学研究,以“研究型医师队伍”和“临床专职科研队伍”建设为突破,充分利用好每年70多亿诊疗人次、各种病例数和疾病类型多、临床研究资源丰富的优势,将临床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研究资源,从而实现医学科技的快速崛起,真正实现世界一流医学学科的建设目标。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29日 05 版)

(责编:曹昆、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