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毕业生就业意愿,你读懂了吗?

然玉

2016年08月12日09:09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毕业生就业意愿,你读懂了吗?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是年轻人精神状态的投射,更是城市分层和产业布局集聚化的直接结果。

  北京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7411元,医学专业学生期望月薪最高;毕业去向前三名依旧是北上广,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仍是毕业生首选……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了“2016年北京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意愿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包括北大、清华、北师大等24所在京高校的1686位应届毕业生。(见8月10日《北京青年报》)

  从舆论反馈看,调查结论的主要看点有二:其一,北京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较高”,至少高过了公众接受上限;其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仍是首选毕业去向,这与时下流行的“逃离北上广”论调构成了明显反差。当然,这终究只是次意愿调查,“预想状态”并不等同于“实际状态”,毕业生此刻所流露出的心理偏好,终究还得与“坚硬的现实”相调适才是。

  仔细分析,想去北上广工作,想拿七八千的薪酬,二者实则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在大城市工作,往往意味着较高的职业回报,而且倘若考虑到北上广的生活成本,“7411元的期望月薪”似乎也没高得那么离谱。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其已然呈现出“高门槛”和“保守性”,由此所造成的人才驱离效应,正在给“后来者”带来极大心理焦虑。

  毕业生去北上广工作,意图追求“相对高薪”,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需求?将之理解为一种必要的心理补偿机制,或许更为恰当。当毕业生们置之于“不太友好”的大城市中,忍受着种种“大城市病”的重压时,谁又能说拥有一份较为体面的收入,不是抵御内心焦虑、寻找价值寄托的较好方式?当大城市的孤独感、压迫感让生活充满焦虑时,或许加倍努力、加快赚钱,才可以找寻到更好的精神慰藉。

  “留在大城市赚大钱”,是许多毕业生的内心期许,可以将其视作是意气风发的自我砥砺,亦可看成是无奈之下的被动选择。从产业结构、就业岗位,以及竞争机制的公平性来说,北上广等大城市的确具备鲜明优势。一面是“逃离北上广”,另一面是“回不去的故乡”,这种尴尬和苦闷,逼迫着太多年轻人索性投身于“追求物质积累”的价值路径中去。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是年轻人精神状态的投射,更是城市分层和产业布局集聚化的直接结果。个中反映的隐含信息值得思考,更值得追问的是,我们是否当真给年轻人创造了足够多元的人生机会?他们的进取心和焦虑感,又该如何安放?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