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青年观:让决策与青春约会

郑长忠
2016年08月02日04:5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以青年主体性增强为表征的“青年化社会”正在加速到来,国家、社会、政党与群团组织都要适应这种变化。这种适应,不仅体现在观念认知上,还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与组织创新。

       

  上海最近有一项很有意味的探索,一群9岁到35岁的青少年组成“汇智团”,参与了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全过程,而且这些青少年还用自己的“萌语”,为同龄人编写了一本有关规划的通俗读物。

  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一项政府行为,过去做这个事情的一般是职能部门,最多是听取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意见,而作为规划对象的主体,往往是缺席的。上海市这次的做法,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本该如此”;但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大进步。具体来讲,它是政府适应“青年化社会”的重要表现。

  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社会的社会影响力掌握在老年人手里,工业社会的社会影响力掌握在中年人手里;而到了如今的网络社会,社会影响力开始向青年人身上转移,“青年化社会”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不管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当下在网络世界甚至现实空间内,青年作为一个群体越来越活跃,主体性越来越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越来越活跃,意味着对社会现实的参与意愿越来越强烈,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尽管参与的空间不一定都在现实层面;主体性越来越强,意味着对事情判断,越来越强调自身的看法,尽管观点不一定成熟。以青年主体性增强为表征的“青年化社会”正在加速到来,国家要适应这种趋势,社会要适应这种趋势,“青年化社会”群团组织也要适应这种变化。这种适应,不仅体现在观念认知上,还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与组织创新。

  推动青少年参与公共政策制订,就是各方面适应“青年化社会”的一种努力。事实上,我们各方面都需要一场“与青春的约会”。

  既然是约会,首先要有“爱”,即在观念上充分意识到,在快速迭代的“青年化社会”背景下,与青年之间的关系构建,已经不是单纯的关心下一代,而是一个政党、一个社团保持先进性的客观需要,能不能激发青年的作用,也事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活力。

  “我的青春我做主”是青年群体的明确主张,支持并保障这种主张,就能赢得青年之心。而最有效的保障便是制度保障,具体来讲,就是设计制度机制、畅通渠道让青年人不仅参加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公共政策制定,还可以围绕其所在领域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表达意见。

  青年如何实现有序政治参与?通过组织。应该主动培育各类青年组织,让充满创新热情与能力的青年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先导作用;同时要通过深化改革,发挥出老牌群团组织的传统优势,与青年和青年社会组织形成有机的联接,真正做好桥梁与纽带。

  “与青春约会”,是时代给出的命题。答好这道题,我们就能找到门径,迈入充满惊奇与创意的“青年化社会”,国家和社会就能获得珍贵的青春活力。

  青春正无敌,你约不约?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02日 19 版)

(责编:曹昆、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