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环球走笔:当数学模型分析恐袭要素

周翰博
2016年07月25日09:5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法国尼斯恐怖袭击、土耳其机场爆炸、孟加拉国人质被害、伊拉克遭汽车炸弹袭击……面对这一串的恐怖袭击事件,倍受恐怖袭击煎熬的人们感到愤怒、悲伤、恐惧、不安,而更深的担忧莫过于自己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牺牲品。能否找到有效的恐怖袭击预警方法,进而降低遭袭风险?不少人在思索。

  近日,美国宾汉姆顿大学专家的研究成果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希望。该校研究团队研发出一个可用于预测恐怖袭击威胁的数学模型。研究人员以1970至2014年间发生的140余起恐怖袭击事件为数据样本,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对比分析设计了一套算法。

  利用该算法,研究人员成功揭示了看似独立存在的袭击事件在行动时间、使用武器类型等行为特征上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证实了他们的猜想——恐怖分子在制订行动计划时往往会采用模仿“前辈”的做法,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是恐怖分子群体难以摆脱的行为特征,却也保障了新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尽管该模型目前还不能准确给出下次恐怖袭击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但能够预测大部分潜在的恐怖袭击事件要素,研究人员预计准确率可达90%。换句话说,该数学模型可沿着时间轴破译恐怖袭击事件在时间、地点、规模、方式、目标等核心要素上的演变规律,并以此推测下次恐怖袭击的某些特征。

  实际上,恐怖袭击预警与防范并非新课题,研究成果也屡见不鲜,常见的方法包括搜集袭击线索、锁定可疑人员、保护重点目标等。比如,美国曾发起“如果你看到了什么就说出来”的活动,鼓励民众积极举报恐怖袭击线索;英国曾以“从不购买保险的某类人群”为检索条件,确定反恐重点关注对象;各国普遍对政要官邸、要害部门、标志性建筑等目标重重设防。办法不可谓不多,可实践表明,预警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9·11”事件后,恐怖袭击逐渐呈现个人化、分散化、高科技化等新特点,行动环节更少、范围更广、随机性更强,传统预警方法很难及时做出有效反应。

  在精准预警还只是理想的今天,宾汉姆顿大学专家提出的未必精确的“画像”式预警方法,通过海量数据分析,及时向民众发出什么时间最好不要出门,哪些地方尽量不要去,什么场合危险系数较高等“温馨提示”,或许真的能够起到降低风险、减少伤亡的作用。

  不过,如果未来,恐袭预报像天气预报那样,成为人们出门前必须关注的重要生活信息,我们究竟应该为科技进步欢呼,还是要为现实的不安全感而倍觉无奈和痛心呢?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25日 21 版)

(责编:王倩、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