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多少次意外死亡才能阻止“强拆”重演?

洪布衣

2016年07月09日11:0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即便在7月,这也是一则让人读来发凉的新闻:据《京华时报》报道,6月16日,长沙岳麓区观沙岭街道茶子山村的60岁农妇龚雪辉家遭到强拆,她的家人被强制押进中巴车带离现场,之后家人发现龚雪辉“失踪”,向警方报案,警方不立案;借来挖掘机试图挖开废墟,却被当地叫停。7月7日,家属终于借来了挖掘机,发现了废墟下的龚雪辉遗体,这已经是整整21天之后。目前,长沙已成立由各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组,赶赴现场协调指导调查处理工作。

“我写这件事的时候,还觉得脉搏砰砰跳动;即使我活到十万岁,这些情景也一直历历在目。”在又一起因涉嫌强拆导致公民非正常死亡后,笔者愿意再次引用卢梭的这句名言做一“抒情”。“抒情”不是为了其他,而是我们不得不再次直面这样一种最不堪的结局:在被拆迁方和拆迁方协议未谈成之前,拆迁已经开始。那些不愿离开房子的市民,像犯人一样被带走。与此同时,他们遭遇的不仅是家园的骤然失去,还有亲人在此过程中的意外离世。

调查尚在继续,真相尚未完全还原,现在来定论,龚雪辉到底因何而死,仍早了一些。但无论如何龚雪辉的死亡与这起强拆无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说,龚雪辉之死,是一起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那么它证明的,也不过是我们曾经无数次提及的强拆之殇。它勾起的,是我们所熟悉的发问:到底多少次意外死亡,才能阻止“强拆”重演?

与龚雪辉之死相对应的强拆行为,之所以顿时引发舆论的沸沸扬扬关注,一个大背景,显然是该类行为在变得稀少。相随系列拆迁法规——特别是《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出台,那种开着铲车直接闯入公民家园,或者是公民将自己像根火柴般点燃的悲剧,确实在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显“柔性”的手段。农妇龚雪辉之死之所以震惊了舆论,既在于其本身的悲情,更在于它清晰地表明:关于暴力强拆,其实远没有消失。

龚雪辉事件中,其实没有震撼,只有那些被千百次提到的警示。如果不能从法律上务实地消弭拆迁中的巨大隐性利益,如果被拆迁者不能获得与拆迁者平等的“对话权”,那么疯狂的铲车与推土机就不会停下,被拆迁者依旧有被当成障碍物处理的危险,意外的死亡就可能再次发生。当下,最需要的仍是重建更多约束的力量,让拆迁行为完全回到法律的轨道之内,拦住更多高速度的铲车。

期待以真相来慰藉龚雪辉之死。愿龚雪辉之死后,再无类似的悲剧发生!

(责编:白宇、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