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每日电讯:用好三个力量,坚守育人之本

乐水
2016年06月28日08:57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小字号
原标题:用好三个力量,坚守育人之本

  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新的手段载体,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的新路,让学生们在喜闻乐见中获得教育、掌握真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近日在上海调研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按照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云山同志强调,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力量,用好五千年历史传承的文化力量,引导师生坚定对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念,保持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的自信。要贴近师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新的手段载体,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一所大学的视野,决定其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的贺信中强调,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部署,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要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要有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颠覆性成果,更为关键的是要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

  中国的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之本。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状况、特别是在短时间内促进工业快速发展,急需大批技术专家和各种专门人才,我国很多高校成了“工程师的摇篮”,许多怀揣梦想的青年义无反顾投入到祖国最需要的领域去。实践证明,新中国培养出的一批批“又红又专”的人才,为我们摆脱贫穷落后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今天中国取得的巨大经济社会成就,绝大部分英才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建设越来越需要高水平、多样化的创新人才,也越来越需要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我国高校顺应社会的需要,不同的大学对自己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如清华提出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北大开始致力于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浙江大学提出了勇担培养一流工程师的国家使命,上海交大则把“培养一批创新型的领袖人才”作为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没有变;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始终没有变。

  恩格斯曾经指出,“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高校学子是最有活力的青年群体,既是教书育人的对象,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力军,是主流价值观的承担者和传播者。高校学子能不能做到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是检验高校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为我们高校在新的历史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划出了鲜明标准。这就要求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师道传承的核心,把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作为高校育人的基因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站在全球的视角,站在中国从世界大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高度,努力培养更多让党和人民放心满意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把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这一育人之本落到实处,高校重点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这把钥匙。要按照云山同志提出的用好三个力量,引导师生坚定对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念,保持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的自信。同时要贴近师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新的手段载体,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的新路,让学生们在喜闻乐见中获得教育、掌握真知,让“有意义”的教育“有意思”,让同学们接受熏陶的同时又乐在其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华南师大等高校以“互联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希望更多高校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上积极作为,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真正落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