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监测点周边“精准”治理?(生态论苑)

孙秀艳
2016年06月25日05: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污染天重点洒扫、精准施治选特定区域,说到底,无非是想让监测数据好看些。监测站点周边的精准施治,从根本上说就是变相的监测数据造假

  

  最近,河南省商丘市对三个区采取9条精准治理措施:取缔所有露天烧烤、所有餐馆安装油烟治理设备;渣土车全封闭、全冲洗;加油站安装油气回收装置,林林总总,细致入微。乍一看,这是好事啊,治理措施有的放矢,可谓精准。可仔细一瞧,所有这些措施的实施范围,都加上了限定词——“监测站点周围三公里范围内”。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治理市区4个环境监测站周边大气环境,如此“精准”,不免让人哭笑不得。

  这样的事并非个例。有网友反映,河北一些城市,一到重污染天气,监测站点周围车辆实行禁限行、清扫车不断洒扫,对监测站点周边“严防死守”。

  因为空气质量下滑,今年4月,商丘市主要领导被环保部约谈。按照要求,被约谈城市须在6个月内完成整改,向环保部报告。整改时间紧、任务重,要在半年内扭转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对哪个城市来说,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从9条精准治理措施也能看出,当地深知大气污染治理千头万绪,哪个环节出了岔子,可能都会影响最终的治理效果。

  污染天重点洒扫、精准施治选特定区域,说到底,无非是想让监测数据好看些。在监测数据被严格管理的当下,数据造假可能面临法律惩处,监测站点周边的精准施治,从根本上说就是变相的监测数据造假。

  几年前,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颁布之初,由于监测点位较少,有些还被设置在公园、学校等“清洁度”较高的地方,有人认为当地环保部门在刻意选择“绿色地址”设置站点。之后,为更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环保部门不断加密站点,而且站点设置位置多样化,以增强其代表性。监测数据是污染精准施治的基础,但监测站点周边的“精准”治理,却与站点设置的初衷背道而驰——监测数据在“关照”下变美了,有关领导的面子好看了,上级交办的任务也能更好交差了,可百姓的生活环境却没有得到真正改善。这样的精准治理,只是掩耳盗铃的把戏。“精准”的背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糊弄,是对“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总责”的曲解。

  过去,我们经历了以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惨痛教训,一些地方得到了金山银山,换来的却是蓝天消失、污水横流。痛定思痛,国家打响大气、水、土壤治理的三大战役,不仅要以此倒逼产业结构升级,更是要让百姓的生活环境日益美好。我们需要的,是环境质量的切实提升,而绝非监测数据的美化好看。不如将动歪脑筋的功夫,更多花在治污上,拿出真措施,打出真“精准”,尽快扭转环境质量下降的局面。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给环境监管部门提了个醒,虽然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法律已规定了明确的惩处措施,但造假手段也在花样翻新,必须不断重拳严打,确保数据真实可信,取信于民。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25日 10 版)
(责编:王政淇、刘军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