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燕赵晚报:大龄农民上大学的标本意义

苑广阔
2016年06月22日09:22 | 来源:燕赵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大龄农民上大学的标本意义

  “面朝黄土背朝天”曾是很多人心中农民的形象,现如今,一些农民正在通过学知识学技术改变传统的务农方式。近日,陕西省20名农民收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今年9月,他们将跟其他大学生一样走进校园,接受为期3年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这20位农民来自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其中2人为女性,平均年龄将近38岁,最大的今年50岁,最小的22岁。(6月21日《新京报》)

  最近几年的全国高考期间,媒体总会报道一些大龄考生连续数年参加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故事。尽管社会各界围绕着这些大龄考生也有不小的争议,但大多数人还是给予了宽容的评价与看待。而在我看来,这些大龄考生之所以要进入大学读书,和普通高考生的目的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圆自己当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进入大学的“大学梦”,或者说是为了某种情怀。

  而对于陕西省这20名已经收到学校录取通知书,即将走进大学校园开始大学生活的农民来说,他们走进大学的目的显然和圆梦无关,和情怀也无关。这20名平均年龄达到38岁,最大者已经50岁的农民大学生,走进大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学习新的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把理论知识和自己的农业实践相结合,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做讲究科学的现代化农民。

  大龄农民走进大学,和大龄考生考大学一样,也势必会引发一些争议。而在我看来,他们能够走进大学,不是大学的门槛变低了,而是大学的大门变宽了,作为大学校园中一群独特的大学生,他们的存在不管是对于他们自己,还是对于其他大学生,以及大学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都将产生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值得给予充分的肯定。

  首先来说,普通的大学生是先理论,后实践,而这些农民大学生却是先实践后理论,或者说边理论边实践,这有利于他们把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在第一时间拿到自己家里的农田或果园里进行实践检验,自然更容易产生良好的实践效果。反过来说,在实践中他们感到困惑、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可以第一时间拿到大学课堂上寻求答案、请教老师,这样学习的效率是普通大学生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和普通的大学生比起来,尽管都是经过一系列的考试、选拔才走进大学校门,但是在求知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方面,农民大学生显然更胜一筹。这是因为他们走进大学的目的更加明确,自然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虚度光阴。这一点,不但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很重要,对周围其他普通大学生也能够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最后一点,当这些接受过大学教育,经过现代化农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武装的“新农民”回到他们的家乡,回到他们的土地上、果园里,必将对身边其他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上带来良好的示范作用。尤其是当他们有意识地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方式发展经营农业而发家致富,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和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本身就成了农业科技化最好的广告,对其他农民所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责编:董晓伟、王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